某日,去看望一個剛生完二胎不久的朋友。
正在房間聊得開心,忽然聽見客廳傳來“嘭”的一聲響,接著就聽見碎裂的聲音。
我趕忙出去看。
原來是朋友5歲的大兒子不小心碰倒了放在電視柜上的一個水晶材質的裝飾品。
“哎呀你這個臭小子,你要拿什么叫奶奶啊,這下可好,摔得稀爛,回頭看你爸爸不揍你,讓我看看,有沒有割到手啊……”孩子奶奶從廚房出來,一邊念叨一邊去看大孫子的情況。
我見沒什么事就回了房間。
朋友無奈地說,這小子太調皮了,跟多動癥似的,不知道砸了多少東西了,上次把他爺爺的硯臺磕了個口子,還堅決不承認是他干的。
于是我驀地想起另外一個砸爛花瓶的故事。
這是一個法國媽媽教育孩子的故事。
一天,孩子在客廳里玩籃球。忽然“咚” 的一聲,籃球砸到了書架上的花瓶,花瓶重重地掉落到地板上,摔掉一大塊。
這可不是普通的花瓶,而是家族代代相傳的波旁王朝時期的古董花瓶。
孩子趕忙把碎片用膠水粘起來,然后不安地把花瓶放回原處。
母親回來后,發現花瓶有些“變化”。
于是她問兒子:“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
孩子靈機一動,說:“一只野貓從窗外跳進來,在客廳里上竄下跳,最后碰倒了的花瓶。”
母親很清楚他在撒謊,因為每天上班前,她都會關好所有窗戶,下班回來再打開。
但是母親不動聲色說:“是我疏忽了,沒有關好窗戶。”
就寢前的時候,母親把孩子叫過來,取出一塊巧克力給他:“這塊巧克力獎勵給你,因為你運用神奇的想象力,杜撰出一只會開窗戶的貓,以后,你一定可以寫出好看的偵探小說。”
接著,她又在孩子手里放了一塊巧克力:“這塊巧克力獎給你,因為你有杰出的修復能力,雖然用的是膠水,但是,裂縫黏合得幾乎完美無缺。不過,這是修復紙質物品的,修復花瓶需要黏合力更強的膠水和更專業的技術。明天,我們把花瓶拿到藝術家那里,看看他們是怎樣使一件工藝品完好如初的。”
接著,母親拿起第三塊巧克力,說:“最后一塊巧克力,代表我對你深深的歉意,作為母親,我不應該把花瓶放在容易摔落的地方,尤其是家里有一個熱衷體育的男孩子。希望你沒有被砸到或者嚇到。”
“媽媽,我……”孩子說不出話來。
從此以后,孩子再也沒有撒過一次謊。因為每當他想撒謊時,三塊巧克力就會浮現在眼前。
每看一次這個故事,都會由衷地佩服這個媽媽的教子智慧。
試想,如果是你的孩子砸了花瓶還撒謊,你會怎么做呢?
我想,大概會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心疼花瓶,狠狠地責罵熊孩子,甚至動手湊一頓,并予以嚴厲的懲罰,畢竟打碎珍貴的古董花瓶已是大過,還敢撒謊,罪加一等;
第二種,心疼花瓶,但砸都砸了,孩子還小不懂事,只能算了,下次要好好看著他才行;
第三種,花瓶砸了也就砸了,但是說謊事大,一定要和孩子講清楚道理,好好管教,讓他明白說謊是不對的。
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犯下的錯誤時,往往容易就事論事,認為這純粹是孩子犯下的“錯誤”。
我家孩子不聽話……
我家孩子太叛逆……
我家孩子愛撒謊……
我家孩子老頂嘴……
好像孩子存在的所有問題,都是孩子本身的問題,和你無關一樣。
殊不知,孩子行為上存在的所有“錯誤”,都和父母有關。
小孩子哪有不犯錯的呢?關鍵是,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是怎么做的。
是輕描淡寫不當回事兒,還是粗暴對待強力壓迫?有思考過孩子犯錯背后的原因么?有想過尋找一種恰當的方式去糾正孩子錯誤么?
像這個故事里睿智的法國母親,明知道孩子打碎了花瓶,又撒了謊,但她別出心裁地用三塊巧克力,看似獎勵,實則卻是懲罰了孩子的過錯,因為沒有一種懲罰比心理上的慚愧來得更加有效!
這位母親沒有責罵孩子,而是巧妙地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尤其是第三塊巧克力,向孩子檢討自己的疏忽,拂去了孩子內心深處的不安和害怕,感受到深切的母愛。
她獎勵給孩子的何止是三塊巧克力,更是伴隨一生的精神財富!
每個孩子都是上天賜予的禮物,父母愛孩子的同時,更要學會有智慧地教育孩子。
面對犯錯誤的孩子,懲罰不是目的,目的是要真正讓孩子知錯能改。
因此,家長多多反思自己,有時候換一種態度和方法,用鼓勵代替懲罰,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