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女兒:
介紹完市樹:合歡樹,爸爸再為你介紹本市的市花:桂花。
桂 花——終年常青,樹葉繁茂,中秋花盛時芳香四溢,對毒氣有一定的抗性,是機關、學校、居民住宅的優(yōu)良綠化樹種。桂花性喜溫暖,又喜陽光,耐半陰,對土壤要求不嚴。栽培桂花是威海市民的廣泛喜愛。1993年5月經(jīng)威海市人大常委會確定,威海市市花為桂花。
——文章來源:威海市地方史志辦公室
在市政府廣場東側,就有幾株桂花樹。每年秋天,爸爸媽媽路過廣場,都能聞見桂花的馥郁芬芳,淡雅的清香帶著一絲甘甜,讓人頓然感到神清氣爽,不免讓人產(chǎn)生超然物外的感覺。
想必唐代詩人王維也是在同樣的心境下寫出《鳥鳴澗》的詩句吧。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首詩大概的意思是:寂靜無聲的春夜里,聽得見桂花掉落的聲音。寂靜,使春夜里的山更覺空空蕩蕩。月亮出來了,小鳥竟然被月光驚動,時不時在山澗中傳出一陣陣清脆的鳥鳴。
誰曾想到,這首饒富閑情逸致的詩,竟然寫于王維被貶期間。
據(jù)《新唐書·王維傳》記載,王維于開元初進士及第后授太樂丞,因坐伶人舞黃獅事被貶為濟州同倉參軍,直到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張九齡執(zhí)政才返京任右拾遺。對于王維的這段履歷,紹籍越文化研究者竺岳兵在其《王維在越中事跡考》中認為:“唐開元八年至開元二十一年將近十五年間的王維原來在吳越漫游?!谐浞值睦碛烧f他的《鳥鳴澗》、《山居秋暝》、《相思》等名篇作于越中?!?/p>
——摘自360百科:鳥鳴澗
根據(jù)史料記載,出生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的王維,至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在30歲時狀元及第,任太樂丞。正直而立之年,想來當時的王維也滿懷政治抱負,意氣風發(fā)之時卻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累,貶為濟州司倉參軍。
人生的起落就在轉(zhuǎn)瞬,而心情的平復卻需多時。寄情于山水的王維,不僅被大自然很好的呵護,更成就了他在山水詩歌上的造詣,把中國山水詩的境界提升到新的高度。
突然想起之前看蔣勛先生講述中國古典詩歌之美時,不由感嘆從《詩經(jīng)》時代起,中國詩歌自身就帶有從泥土中生長出來的樸實與天真,自由抒發(fā)詩人的所思所想。
而談到自然之于人類的意義時,更是毫不掩飾地感嘆,“個人再大的哀傷,都會被大自然擔待,沒有什么是不能過去的……”
生活在現(xiàn)代的我們,在越來越快的節(jié)奏驅(qū)使下,已經(jīng)鮮有閑暇走進自然,走進撫育人類精神成長的搖籃。
作為中國傳統(tǒng)十大名花之一——桂花,清可絕塵,濃能遠溢,堪稱一絕。尤其是仲秋時節(jié),叢桂怒放,夜靜輪圓之際,把酒賞桂,陳香撲鼻,令人神清氣爽。
提到仲秋之夜,不免讓人聯(lián)想到一則與桂花有關的神話故事:吳剛伐桂。因其歷史悠久,版本很多,在這里選自民間廣為流傳的唐代小說版本,取自《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天咫》。
月中有桂樹,高五百丈。漢朝河西人吳剛,因?qū)W仙時,不遵道規(guī),被罰至月中伐桂,但此樹隨砍隨合,總不能伐倒。千萬年過去了,吳剛總是每日辛勤伐樹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樹卻依然如故,生機勃勃,每臨中秋,馨香四溢。只有中秋這一天,吳剛才在樹下稍事休息,與人間共度團圓佳節(jié)。
而大詩人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這個神話傳說與希臘神話《西西弗斯》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
西西弗斯觸犯了眾神,諸神為了懲罰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塊巨石推上山頂,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頂就又滾下山去,前功盡棄,于是他就不斷重復、永無止境地做這件事--諸神認為再也沒有比進行這種無效無望的勞動更為嚴厲的懲罰了。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這樣一件無效又無望的勞作當中慢慢消耗殆盡。
周而復始、日復一日的勞作,卻終究不得正果??此破D辛的付出,實則是忍受懲罰的痛苦。
如此,倒不如王維來的灑脫,游歷山水,寄情自然,超脫物外,又禪意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