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出現于2009年,八年的時間里,流通中的比特幣總價值達到了200億美元上下。這樣的表現,超過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創業公司。如果考慮到,比特幣取得的成就完全出自于自發,而不像公司那樣有專門的團隊運營,這樣的成就就是絕無僅有的了。
這八年的時間里,比特幣被媒體宣稱“死”了無數次。媒體對于整個世界的理解往往非常膚淺,對于比特幣這一新生事物更是如此。但不可否認,媒體擁有巨大的影響力,所以伴隨著每次媒體宣稱“比特幣已死”,比特幣的價格都會應聲大跌。神奇的是,比特幣每次都活了過來,它的價格并一路創下新高。也就是說,面對著所謂權威媒體毒藥般的業余報道,比特幣逐漸產生了“抗藥性”,媒體負面報道對于比特幣價格的影響越來越小。
作為一場提供一種非政府發行貨幣的實驗,比特幣可以說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它在全球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維基解密這一組織,正是靠著比特幣,在美國政府對于它的資金渠道進行全面封鎖的情況下,依然頑強地活著。日常生活中,對于不愿意在網上泄露過多隱私的人們,使用比特幣進行支付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如果來自諸如《紐約時報》之類頂尖媒體的負面報道都無法摧毀人們對于比特幣的信心,那么有可能毀掉比特幣的東西將會是什么呢?
我寫下“如何理解比特幣”一文之后,曾有讀者在公眾號(訂閱: jianshu333 )后臺問我,既然比特幣是通過“挖礦”的方式來取得,能否再寫篇文章介紹一下,比特幣都埋在哪里?
這個時候我就意識到,向完全不了解比特幣的人解釋起比特幣來,已經是件很困難的事了。簡單地說,比特幣這個巨大的支付系統的運轉,并不像銀行或是支付寶公司那樣有專門的人員或是服務器處理,它靠的是全世界的電腦來處理。怎么保證全世界的這些電腦愿意參與處理比特幣的交易呢?那就是每隔一段時間給這些電腦一些新生成的比特幣作為獎勵。假如把比特幣看作黃金的話,以上這個過程就接近于挖掘黃金的礦藏。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挖礦”。
我相信上面這個解釋已經足夠簡單明了,但它只是一個簡單但不夠準確的比喻。相對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每筆比特幣網絡產生的交易,都等待著被整個網絡確認。當有網絡中的計算機(我們稱之為“礦工”)解出了復雜的數學題之后,就可以每隔十分鐘左右把這些交易打包在一個“區塊”中,一個個區塊連接起來,就形成了“區塊鏈”,這是近幾年一個相當熱門的領域。
起初,每打包一個區塊,相應的計算機可以獲得50個比特幣作為獎賞,這個獎賞每隔幾年會進行一次減半,如今已經減半過兩次,每打包一個區塊的獎勵是12.5個比特幣。為什么要減半?因為比特幣的總量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地產生比特幣。
這樣的話有一個新的問題,如果一直減半下去,礦工們豈不是沒有動力維護整個比特幣網絡了?作為比特幣的發明者,中本聰也想到了這一點,于是在發明比特幣之初,他還引入了“交易費”的概念,每一筆比特幣的支付,發起方都應該支付一筆小額的交易費用,這些交易費用將和區塊獎勵一起作為給礦工的獎勵。未來即使比特幣的區塊不再有新的比特幣產生,只要交易量足夠多,交易費用也足以支撐整個網絡的運轉。
中本聰對于比特幣的體系設計可以說是完美的,這也是比特幣相比起其它電子貨幣來能獲得今天的成功的重要原因。在比特幣誕生之初,考慮到礦工硬盤容量和帶寬的限制,中本聰為每個區塊設立了1Mb的上限。
正是這個1Mb的上限,為比特幣今天的發展帶來了隱患。
一般來說,每筆比特幣交易的大小大約是幾百個字節,一兆的上限可以包含大約一兩千筆比特幣交易,在初期用戶少的階段,這樣的容量是足夠的,但到了今天乃至未來,顯然是不夠的。如果每十分鐘才能處理一兩千筆交易,相比世界上其他支付網絡諸如Visa, MasterCard或是支付寶來說毫無優勢可言。
中本聰也預見到了這個問題,在最初的方案之中,他寫道,未來如果有更大的需要,大家需要更新軟件,提高每個區塊的容量上限。
但是,提高每個區塊的容量上限需要全世界的比特幣用戶一起升級比特幣客戶端,而對于分散在全世界的用戶來說,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要怎么做到,中本聰沒有說明。
于是這產生了今天比特幣世界最大的分歧。有一部分礦工認為,比特幣應該盡快擴容,從而使得它獲得更廣泛的應用,同時,每個區塊的容量更大,意味著區塊內的交易量更多,礦工收到的交易費用也更多。確實,這正是比特幣發明人中本聰所提倡的。
而比特幣代碼的維護者們則認為,要在短時間內讓全世界的比特幣用戶統一升級軟件非常困難,如果只有一部分用戶升級了軟件,而另外一部分沒有升級的話,造成的后果是比特幣的區塊鏈“分叉”,世界上將存在兩種比特幣。比特幣代碼的維護者們認為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將是災難性的,因而他們建議用一個相對更長的時間對于比特幣的區塊進行擴容。
值得一提的是,支持擴容的礦工們大多來自于中國,由于國內的低勞動力成本和低電價,目前進行比特幣挖礦的“礦場”大多在中國;而比特幣代碼的維護者們則大多來自于一家商業公司Blockstream,該公司在致力于開發比特幣“鏈下”的交易方式,即讓比特幣的交易不通過區塊鏈,而是通過別的渠道完成。
那么,最終毀掉比特幣的會是什么呢?礦工們想要更高的區塊獎賞,而比特幣核心代碼的維護者們很可能因為抱有私心,因為擴容顯然對于Blockstream的商業模式不利,而他們的收入大多來自于這家公司。
在兩方無法達成一致的情況下,礦工們已經決定,要強行進行比特幣的“分叉”,他們準備將不限制區塊大小的比特幣命名為“無限比特幣”,讓市場作出選擇。
然而,在只有一個比特幣的情況下,向完全不了解比特幣的人介紹它已經是件很困難的事,正如本文開頭所說的那樣。如果分出兩個比特幣,對于比特幣造成的負面影響將是巨大的,遠遠大于各種媒體給比特幣造成的傷害。
如今雙方已經陷入劍拔弩張,互相詆毀的階段。不知道生命力頑強的比特幣能否挺過這次災難。不過假如有一種力量可以毀滅比特幣的話,它肯定是人類的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