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每個人而言,
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
找到自我。
然后在心中堅守其一生,
全心全意,
永不停息。
和C先生微信聊著聊著扯到了寫作的話題。
“你的文章不是我喜歡的文章,我喜歡的文章是非常華麗的文章。如果說一篇文章連一個典故都沒用,一個好的句法都沒有,我認為那不是一篇好的文章。”
我能想象出C先生說這話時的表情,這表情大抵就跟我們在逛家電市場他說這話的表情一模一樣。“煙機要買就買Siemens的,熱水器要用就用Siemens的,開關(guān)也要換成Siemens的!”
Anyway,簡而言之,怎么裝逼怎么來!
可寫文章和挑家具家電是一回事兒么?
講真,我從不認為我寫的東西是好文章。但,也從不認為一篇依靠華麗辭藻堆砌的文字是篇好著作。
典故,好句法,似乎我讀初中的時候,寫作老師也會這樣要求。
沒錯,在我的文字中從來就很少出現(xiàn)好的典故,好的句法,甚至好的成語應(yīng)用。因為,我一直的觀點是,好的文章就是用最樸實的文字,最簡單的寫法,人人都能看懂看明白的方式,傳達出某些引起共鳴的情感,而不在乎是不是引經(jīng)據(jù)典。
“既然不能達到華麗,既然要用樸實的文字,那為什么不用最樸實的行動去證明呢?”
我就在想,我包括很多和我一樣在寫的寫作者們,我們有講過寫文字是要去證明什么嗎?我想,很多人寫東西并不是為了要成為享譽盛名的作家而寫,而是單純這樣記錄,當然,部分人或者這樣寫著寫著就成名了,但絕大部分只是為記錄自己為剖析自己而寫,并非為了證明些什么而寫。這是個充分不必要條件。
社會本就過于功利,倘若文字再功利,心中何存詩和遠方?
當然,除了記錄,文字更大的作用在于對自我的解構(gòu)。我不大愛寫虛無縹緲的東西,大抵是因為自身想象力不夠豐富吧。所以很多我的文字都是囈語,都是對自我的解構(gòu),是對自我的評判。
就是在這樣無數(shù)個敲打鍵盤的夜里,才會發(fā)現(xiàn)在自己體內(nèi)潛藏著一個從來不認識的自己。就像某天午餐時間,同事J說,“我覺得文字里的你和現(xiàn)實生活的你,好像是另外一個人。”
大學(xué)同學(xué)也曾評價說,“生活中的女漢子,在文字里也是個柔情似水、似水柔情的小女人”。
我也是在一次次的寫作中,慢慢發(fā)現(xiàn)自己,認識自己,遇見自己。“哦,原來我骨子里是個這樣的人啊。”所以,對于寫作,我愿意相信,它是一個不斷更新自己的過程,不斷讓自己變得更好,讓自己以一種全新的心態(tài)對自己的人生進行思考、定位,重新對自己進行謀劃的過程。
“我認為,為了保證我有效的輸出,我必須要有高質(zhì)量的輸入。所以,寫東西會促進我閱讀,讓我多看書。我認為這是個良性循環(huán)。”
C先生沒有回復(fù)我什么了。不知是被我說服了還是覺得我強詞奪理。
但這也是我一直深信不疑的堅持寫作的又一原因啊。
沒錯,寫作就是輸出,閱讀就是輸入。只有有了足夠的輸入和知識,才有可能有更好的更加完備的輸出。就像,即使有的時候明明臆想跟韻味已經(jīng)到了指尖,但還是會因為詞窮而受到局限。大抵,這就是書讀得太少吧。
寫作和閱讀,應(yīng)該是成正比例的。因為寫作的人不可能只輸出不輸入。所以,絕大多數(shù)寫東西的人也在積極地看書去學(xué)習去研究。
我相信以上任何一個理由,都值得讓我把這個愛好保持下去。
做個寫字的人,挺好。
因為,我始終相信,寫字的人,心中都懷著對這個世界的欣賞,帶著這份欣賞,眼中的世界,仿佛自帶濾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