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國家都認為自己的文化是人類歷史的關鍵,如果不是自己國家的非凡成就,全人類肯定活得野蠻無知,毫無道德。
這種自我中心的言論,一定是錯的,不用多解釋了。今天的科學家指出,倫理道德事實上深深根植于演化之中,比人類的出現還要早。有社交行為的哺乳動物都有其倫理規范,而且會通過進化不斷修正,以促進團隊合作。
人類并不比其他動物高等!但人類的心口不一的確走在了其他動物前頭。
人類創造出了不同的宗教,這些宗教一邊贊頌謙遜,一邊卻把自己想象成全宇宙最重要的。黑猩猩至少不會如此矛盾,雄性首領通常不會搶一個母猩猩的香蕉。
好,人類目中無人(其實不光無人,應該是目中啥都沒有),老子天下第一;但會在“神”面前表現的謙遜嗎?
先定義一下神吧:神究竟是宇宙間某種令人敬畏的謎團,還是經典里那個世俗的秩序制定者?
如果我們敬畏、謙遜的對象是“宇宙奧秘”,那我們是不是應該肯定這種哲學的思辨行為。
但可惜,這個“宇宙奧秘”常常會變成“秩序制定者”;當我們無法解釋某些奧秘時,我們就把奧秘冠上“神”的名號,然后開始制定標準,規范行為。
所有的這些神圣經典文本都是富有想象力的智人寫的,它們是人類祖先的發明,目的是讓各種社會規范和政治結構合法化。其實從根本上講,這些經文與世俗國家政體及制度的法規并沒有不同。
常有人說,相信“神”吧,他給人類提供了具體的法則,聽話按著去做,道德就不會淪喪,社會就不會動蕩。
確實,對某些社會秩序來說,信仰至關重要,也可能會帶來正面的影響。但有沒有想過,如果我們不只是相信神、按照神的要求去做,還有自己的道德標準,那是不是就不會有十字軍東征,不會有曾經的宗教裁判所。
我對宗教不了解,我沒法下判斷、做評價。(那些每周去教堂的,給我解釋一下這部分唄)
但我知道,雖然宗教(神)能夠鼓勵我們發揮同情心,放下貪欲等等,但就算沒有宗教信仰,我們仍能夠做出合乎道德規范的行為。
因為道德的重點不是“遵守神圣的誡命”,而是“減少痛苦”。所以,想讓自己是個有道德的人,不需要相信任何神話故事,只要好好了解“痛苦”的深義就行。
人類確實有謀殺、強奸、偷盜的行為,那是因為他們對這些行為造成的痛苦還了解的不夠。
這個痛苦不光是眼前的感受,還有長期影響;不光是自身的痛苦,還包括別人(因為人是社交動物,自己幸福與否,很大程度取決于和他人的關系);不光涉及自己和周圍的人,還包括陌生人(因為沒有人想活在一個陌生人老是被殺、被搶的社會里)。
而且從自然角度看,傷害別人也總是會傷害到自己。暴力行為傷害了別人,內心的暴力傷害了自己。
所以這么看,有信仰也好,沒信仰也罷,這只是操作上的一種選擇,我們要的是一種有道德的生活。
而沒信仰的所謂世俗主義,也能為我們提供所需要的價值。
世俗主義究竟是什么意思?
世俗主義雖然不信神、也不信天使,不去教堂、也不進神廟,不做禮拜、也沒有儀式;但它是一種非常正面積極的世界觀,它有一套連貫一致的價值準則;而這些價值準則在各個宗教傳統中也一樣適用。
世俗主義沒有想壟斷一切的念頭,并不認為道德、智慧會從天而降,而是需要人類自然傳承。
而且世俗主義不介意同時兼具多種身份,無論你信基督、還是天主,是印度教徒、還是佛教徒,只要你接受了世俗的道德準則,你就可以成為世俗社會的一員。
這個道德準則就是:真相,同情,平等,自由,勇氣,責任。
一條條說吧:
真相(truth):這里的真相必須基于觀察和證據,而非單純只靠信仰。真相和相信不同,你相信某個故事并不代表這個故事是真的。通常,正因為故事本身不是真的,才更需要有強烈的信仰。
此外,無論真相用何種方式展現出來,世俗主義都愿意相信。正是這種對真相的承諾,成為了現代科學的基礎,讓人類破譯基因組,追溯生命的演化。
同情(compassion):世俗主義的倫理不在于聽神的,而在于深刻理解各種痛苦。
之前已經談過,如果不殺人只是因為“神”不讓,而不是出于自身的同情和憐憫;如果神命令去殺異教徒、女巫、通奸者、外國人,那該怎么做?
當然,既然世俗主義沒有必須遵守的神諭,那實際操作時也常常面臨各種困境。那時就需要仔細權衡其中各方的感受,檢查各種觀察結果和可能性,找出造成傷害最少的中間路線。
拿性態度做個例子吧:世俗主義該如何決定是支持還是反對強奸、同性戀、人獸交、亂倫?
強奸,反對;因為對方被勉強,傷害到了別人。
同性戀,支持;因為同性的愛情不會傷害到其他人。
人獸交,反對;因為健康的關系需要情感、理智,精神上的交流。兩個男人間能滿足這個條件,但和一頭山羊應該不行。
亂倫,反對;因為這種關系會對孩子造成巨大且無法挽回的傷害。
世俗主義之所以看重科學,不僅僅是好奇,是要了解怎樣能最大程度地減少世界的痛苦;我們需要科學照亮我們同情的道路。
平等(equality):世俗主義會質疑預設的階級制度,無論受苦的人身份如何,痛苦就是痛苦;不論發現知識的人身份如何,知識就是知識。
世俗主義者也會為自己的民族、國家和文化的獨特而感到自豪,也會盡義務。但他們知道,“獨特”并不等于“優越”。
自由(freedom):世俗主義者認為,人類應該永遠能夠自由地提出質疑,再次檢查,聽取不同意見,并嘗試不同的道路。他們永遠不會把權力交給某個人、某個機構、或變成特定的文本,讓這些來判斷什么是真實、什么是正確。
勇氣(courage):對抗偏見、壓迫需要勇氣,要承認自己的無知,并走進未知的領域,則需要更大的勇氣。
責任(responsibility):世俗主義不相信會有什么神力會負責照顧世界、懲罰邪惡、獎勵公正,并保護人類免受饑荒、瘟疫和戰爭。因此,不管人類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都需要我們自己負起責任。
而且對于現代社會的犯罪和失敗,我們也同樣責無旁貸。我們不該祈求奇跡,而該問問自己能做些什么。
而,世俗主義的教育也是要教育孩子,區分真相與信仰,培養他們對所有受苦生靈富有同情,欣賞全球所有居民的智慧和經驗,自由地思考而不懼怕未知,以及為自己的行為和整個世界負起責任。
世俗主義的標準實在是高啊,這些準則也只是一種理想,而非現實;而且也會如資本主義、共產主義一樣產生教條;實現理想并不容易!
比如人權,其實人權是人類編出來的故事,在對抗宗教偏執和專制政府的時候,這個故事被推上神壇,成了教條。
雖然人類并非天生就有生命權或自由權,但正是對這個故事的信念,約束了專制的權力,保護了少數族裔。此時,它是貢獻。
但到了如今,如果我們堅信人類的生命權,是否應該允許運用生物科研來攻克死亡?如果我們堅信人類有自由權,是否該同意算法揭開我們心里的秘密?
這時,如果我們固守“人權”這種教條式的信念,就會發現很難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
每一種宗教、意識形態和信條都會有自己的陰影,而無論你遵守的是哪一種信條,都該看到自己的陰影。
世俗主義愿意承認自己的錯誤和盲點,世俗主義知道自己并不完美。
還是那句話,什么主義不重要,要的是一種有道德的生活,而這個道德就是減少痛苦,生活的幸福。
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我們還能過上有道德的生活嗎?
未完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