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需要第三者,需要我、你和他。這樣一來,問題就不再是兩個人之間直來直去地表達了,就可以將二元關系不能處理的“壞”和“好”,投射到三元關系中去消化,二元關系的張力就變得好處理了很多。
沖突時,得有這樣的原則:一,強者讓著弱者,因為強者有更多的資源和心力去處理關系中的“壞”;二,作為第三者,要起調停的作用,去化解另兩個人之間的沖突,也就是減輕他們關系中的“壞”,而不是火上澆油。所謂的“好人”,容易本能地去表示自己是好人,而不是去化解關系里的“壞”。
把二元關系里的問題,放到三元關系中去處理,并且逼迫第三者去評理或站隊,這種現象稱為“三角化”。三角化中,最常見的一個游戲是“卡普曼戲劇三角”,也就是心理游戲中的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三個角色。卡普曼說,所有人際關系的互動中都藏著這個戲劇三角,大家也都會在這三個角色中不停互換位置。
卡普曼認為,從這個戲劇三角中跳出來的方法是:具備和別人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因為三角化游戲其實只是在借助三元關系,來消化二元關系乃至一元關系處理不了的壞。當你覺得你、你愛的人以及和你們相關的第三方都是好的,自然就從三角化游戲中脫離了出來。
一個人先愛上一個異性,再和這個異性生養好一個孩子,這個從一元關系到二元關系,再到三元關系的人生游戲,是極為根本的關系模式。
思考題:單身的人因為獨處時間多,沒有太多牽掛,是不是經常處在一元關系中?久了,就只覺得別人都不如自己好,更難發現別人的好,愛人的能力自然弱了很多。
也許我的分析不太對,但是又該如何解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