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1年底改行做交互設計。當時工作出現很大瓶頸,無力也無心繼續,就遞交辭呈打算先出去散散心再作打算。有一天回家路上碰到HR同事,她問我是否有興趣試試公司另外一個崗位,我那時候對離職的未來并無把握,對新崗位也很向往,于是請她幫忙安排面試。結果運氣很好,我得到了這份新的工作。
新工作的第一年很不順利,公司沒什么業務可以承接,技能上亦沒長進。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況且我本來就沒底子,退無可退。后來又意外有了小孩,大半年時間專心當媽媽。直到14年接手了一個新產品的設計,才算擺脫困境。也是在今年下半年,我才想明白一個道理:如果想在這個行業待下去,必須至少保證一到兩個月能設計一個產品,這樣一年就有八到十個操練的機會,技藝才不會荒廢。
寫這篇總結時,在微博上看到這么一句話:
互聯網行業的人真自信,美工都自稱設計師,程序員都自稱工程師。
也許現在稱自己為設計師還太早,在這個領域,我剛剛起步。作為一個新手,我嘗試對今年做個總結。
優秀的設計:簡單、優雅
剛入這行的時候,我看過一篇文章,大概講了這么個現象:
最好的設計,是那些當它還沒出現時所有人都想不出它,當它出現后所有人又都覺得理所當然的設計。
最美應用的馬力曾這么描述設計:
設計是一項高度挑戰的工作。它的門檻在于,優雅的設計成果本身往往很簡單,但是找到這條通往簡單的路卻非常復雜。
優秀的設計大多是簡單的,簡單到讓人誤以為誰都能想得到。比如深澤值人設計的雨傘,他對傘柄做了一點變化,解決了在沒有雨或避雨時,一手拿傘一手拿重物袋的問題,如果我們直接看深的設計,會覺得這個設計沒什么過人之處,但如果我們自己先思考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再去看他的設計,就會感嘆他設計的巧妙。(深的設計在文末)
通往優秀的路只有一條:反復操練
設計是個需要反復操練的技能,跟其它絕大多數領域一樣,決定一個設計師最后成就的最關鍵因素是勤勉和堅持。但人們往往低估了設計師背后一次又一次的刻意練習,以為普通設計師的工作沒什么難度,而頂級設計師靠的則是天賦、靈感和運氣。
交互設計需要掌握哪些技能?
我把一個交互設計師的技能要求分為:
- 硬性
- 對流程圖、線框圖等交互設計方法能熟練應用
- 掌握設計的基本原則、平臺特性及規范
- 強邏輯思維能力,掌握業務需求分析的技巧
- 理解、溝通與協調能力,強文字表達能力
- 軟性
- 情感化設計能力
- 美學知識
- 在復雜的約束條件下找到平衡或創新的能力
前者決定設計師是否能在這個行業里存活下來,后者決定設計師的發展空間。前者是對設計技能的縱向深入,后者則是跨領域的橫向擴展。前者讓設計師制造出易用的產品,后者讓設計師創造出能引發人情感上共鳴或創新突破的產品。
我在哪個位置?
從開發轉行到設計領域,有優勢,也有劣勢。優勢在于邏輯嚴謹,交互流程和細節思考比較全面,劣勢在于部分基本功不扎實,比如:頁面布局主次不夠分明、協調性和美感不足,缺少情感化設計能力等等。
德雷福斯模型是一種技能評估模型,我們可以通過它來判斷自己的某項技能處于哪個階段。
2014年我的技能應該是從L1L2提升到L2L3,但還是偏L2。
我的2014&2015
-
2014年最大的改進是形成了自己的設計方法:
- 收集:平時看到好的設計會收集下來,在做新設計時,從素材庫中尋找相似的對象,打散并重新組織。
- 學習和臨摹:好的設計不僅是收集,有空時拿出來臨摹,揣摩其中每個布局細節,重點如何突出,如何呼應和協調等等...
- 反思和調整:設計是打磨和調整出來的。第一稿不對,再做第二稿、第三稿。有的時候自己覺得不對,又不知道哪里有問題,就請別人來幫忙看看,基本上都會有新的思路。
-
2014年的遺憾:
- 頁面排版和布局能力欠缺,主次不夠分明、整體美感不足。
- 設計更多依賴外界的反饋,有些問題其實可以通過事先詢問自己來解答:為什么需要這個元素?為什么是這種表現形式?為什么放在這個位置?為什么不更大點(更小點)?為什么邊距不更大點(更小點)?...
2015.02.11補充
前段時間整理了14年自己輸出的比較重要的幾個設計。先把每個設計的關鍵圖截取出來瀏覽,再把它們擺在一起瀏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發現一些問題。第一個設計是3月份做的,當時基本沒有設計經驗,現在回過去看,問題非常多。最后一個設計是上個月做的,大概一天時間完成關鍵界面和流程,放到手機上給用戶試用,幾個用戶體驗后都挺滿意。
我還記得做第一個設計時,只想著怎么在那個大小的框中把功能填進去。現在設計時,先思考用戶的關鍵使用場景和操作流程,確定頁面采用怎么樣的框架結構,會有哪幾個基礎布局頁(類似開發中的基類),細化每個頁面時則重點考慮信息、操作的主次。
這些經驗是書上學不到的。這就是動手練習的魅力,做的足夠多,自然會提煉出適合自己的一套方法。
3月6月8月10月12月最近
- 2015年的改進:
- 更多的臨摹和操練
- 自問自答
其它
2014年在這個領域的閱讀,有幾本書很值得分享。
精益創業

精益創業法是一種通過快速試錯獲取新產品創意的方法。這兩本書前者闡述理論,后者提供更具體的指導。妙的是,它不僅適用于產品開發領域,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這種方法去發展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的人生當成一個產品來經營,不停地試錯來調整自己的人生目標和行動準則,這才是它帶給我最大的啟發。
一開始我以為這本書講的是怎么對產品進行“小創新,小改進”,翻過才知道并不是。這里的“微”,不是指創新結果的大小,而是指激發創意的方法相對于傳統“跳出框架”發散性思維的方式更“內聚”、“范圍小”,作者認為,當一個人關注具體某一情境,縮小范圍,比無方向的往外擴張尋找更能產生新創意。
這本書指導創新的兩個基本法則,和我們原來理解的創新方法有很大不同:
框架內思維:在當下的視域之內解決問題。仔細觀察現有的產品,對現有產品內部已有組成部分進行一些有規則的調整來激發創意。(這本書大篇幅列舉了這些規則,可以像套用公式一樣套用它們)
形式先于功能:先設想答案,再去考慮答案能解決什么問題。(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對現有產品套用公式得出一個也許很荒謬的新東西,然后去考慮這個新東西有什么優勢,能解決什么問題)
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全新的觀點和視野。最后不得不說的是,雖然書中列舉了各式各樣的例子讓人充滿信心,但實際應用起來還是困難重重。新創意,固然不是僅靠天賦或靈感來獲取,但也不是學會幾個規則后就能文思泉涌,要做到創新,最難的地方在于行業的磨礪和積累,反復的思考和試錯,以及——些許運氣。
幾十篇短文,花一兩個小時就能翻完,書中大量篇章和段落都很有共鳴。一個人必須有堅定的信念和固定的行為準則,表現出來才能自洽和統一,從這本書可以看出作者是這類人。
值得特別記錄的是,這本書有句話給我很大觸動:
你根本不需要用電子表格、數據庫或錄入系統去記錄這些東西。真正有意義的需求,客戶會一次又一次地跟在你屁股后面提出來。你根本就不可能忘記。你的客戶就是你的記事本,他們會反復提醒你,會展示給你哪些事情是真正需要去考慮的。
我一慣主張斷舍離的生活狀態,但看到這句,我才發覺自己還能有更多舍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