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王府井書店偶然發現阿蘭·德波頓的《旅行的藝術》,翻看幾頁,就果斷買了下來,以至于沒發現自己所買的是一本中英合譯本。大概因為彼時,我正好是個旅人。
1.你為什么旅行?為什么要長途跋涉?
作者給了我們一些啟示,旅行讓我們收獲一種幸福感。或許實地的旅行也頗多辛苦,并非那么閑情快意,獨自的旅行更容易生出悲涼孤寂。你覺得自己生活狀態不好,到了異地也不會更好。但是,旅行,仍然像是一種釋放,“不論是多么的不明確,旅行仍能表達出緊張工作和辛苦謀生之外的另一種生活意義。”
交通便利的一個好處,是誰都可以隨時背起包去旅行,但當旅游成為一種行業,知名景點處處人滿為患,像故宮這樣的地方滿目人群的時候,旅行于大多數人而言,變成了走馬燈。“旅行的一個危險是,我們還沒有積累和具備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去觀光,而造成時機錯誤。”我們眼中所見,腳下所走的,對于我們而言,到底有多少意義?
2.旅行讓我們變成更好的自己?
我們轉山轉水,感嘆山水的壯闊,華山之險,秦嶺之高,戈壁之荒涼,峨眉云霧之神秀,一覽而快慰平生,或許正如作者所言,“壯闊景觀的雄偉和力量有其象征意義。那就是:讓我們無怨無悔地接受那些無法跨越的障礙,以及無法理解的事件。”“站在群山之前,你就知道自己有多么渺小。接受比自己偉大的事物,也接受自己不了解的道理。”若是一定要追索旅行的意義,那么這意義之一,也就是讓我們回到自然中去,接受自然賦予的一切,認識到自己的渺小,認識到一切存在自有其道理,也就不會那么偏狹,急于評價,急于批判。在行走中,海納百川。
3.你如何旅行?
旅行,讓人暫得生活在別處,但當我們真正置身別處,卻可能發現,別處和此處亦是一般。為什么我們忽略身邊的景色?大概也正如作者所言,“我們忽略了一些地方,是因為從來沒有什么事物促使我們發現其欣賞價值,或者是因為一種不幸卻隨意的聯想使我們有負面的判斷。”此處亦有風景,但此處太過熟悉。
對于旅行中的人,各式相機已是司空見慣,人都貪戀美,而相機的存在,讓人有了更方便的定格美的方式。但是,更多的情況是,我們忙著拍照,以致無心去享受眼前的美景。比起眼前的美景,我們甚至更在意相機里的照片。就如,我們來到此處,或許正是因為照片的吸引。而當旅行結束,我們所留下的,似乎也只剩并不高明的照片。
我們走過很多地方,但這些地方也只是走過而已,正如阿蘭提到的苦惱于人們很少注意細節的羅斯金所說:“我們在旅行時,如果我們放棄每小時走100英里,從從容容地行進,我們或許會變得健康些、快樂些或明智些。世界之大,遠超過我們的眼界可以容納的范圍,不管人們走得多慢;走得快,他們也不會看到更多。真正珍貴的東西是所思和所見,不是速度。”慢下來,去關注,去感知,去思考,而不是照著制定好的攻略從一個景點急匆匆趕往另外一個。匆忙,讓旅行也變得苦不堪言,正如作者所言,“我們從旅行中獲取的樂趣或許更多地取決于我們旅行時的心境,而不是我們旅行的目的地本身。”那么,何不慢下來吹吹晚風?
旅行,讓我們暫得生活在別處,而生活在別處,得以擺脫周圍環境的束縛,讓自己的心自由起來,亦是旅行的妙處。因為不管你承認與否,“我們對世界的看法通常在極大程度上受到我們周圍人們的影響,我們調和自己的求知欲去滿足別人的期待。”最后,或許失去自己。旅行,大概就是讓我們時時警醒,在此之外,還有不同的世界,你不能被環境左右。
但旅行,總要歸來,“在去遠方之前,先關注一下我們已經看到的東西。”遠方才有更多東西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