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不懂言外之意的高中生
薛朝陽
高三學生A的學業表現始終穩定在班級前十,卻總因一些細節問題讓任課教師頭疼。這個個男孩,面對師長批評時永遠垂首靜立,從喉嚨深處擠出機械的"嗯"聲作為回應。直到某日生物老師終于爆發:"既然承諾從不兌現,以后不必再交作業了!"誰也沒想到,這個被視作"乖巧"的學生竟真的抱起作業本轉身離去,從此再未上交過這門功課。
類似的黑色幽默在教師辦公室反復上演。早讀鈴響前的教室里,面對英語老師"要不要再睡五分鐘"的詰問,半數學生竟當真舉手應和;數學老師氣急時那句"愛抄就抄",轉眼就有人捧著工整的作業來邀功。這些成長于智能手機時代的少年,似乎永遠在字面意義上理解世界。
這讓我想起二十年強教過的學生,那時80后高中生,自尊心很強,但只需一個眼神就能領會弦外之音。現在的孩子卻像被格式化的AI,能解構復雜的數學公式,卻讀不懂"別睡了"三個字背后的焦灼。
觀察這些數字原住民的成長軌跡,答案漸漸清晰。他們的嬰幼兒時期在電子屏的藍光中度過,童年在補習班的流轉里消磨。家庭對話只剩"作業寫完了嗎"的單線交流,校園生活被切割成標準答案的拼圖游戲。當人類的情感表達被簡化為表情包,當弦外之音被過濾成已讀不回,這些在數據洪流中長大的孩子,自然失去了破譯人情世故的密碼。
可能以下因素造成的。
首先,這一代孩子6歲之前僅在小家庭中生活,因此,接觸人們交流的方式比較單一。相對來說,親人之間使用反語、委婉較少,這就限制了孩子對豐富語境的理解能力。
其次,這一代孩子上學之后,在校時間過長,再加上放學后,也長時間在完成各種課業作業。00后這些的成長基本都是正式表達的嚴謹語言。學校的考試科目基本都是準確理解文字的邏輯層面意義。長達12的單一訓練與接觸,讓這一代孩子的成長中缺乏了,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語言藝術。因此,就出現了讓我這個70后看到的“不太能聽懂人話”00后。
再次,00后是 完完全全的手機原住民。他們從出生開始就接觸的是手機,甚至他們童年時代,屏幕時間與家長陪伴平分秋色。當代再智能的機器都無法取代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也許就是以上因素,造就了這一代學生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上的困難。
由此看來,在這個數字發達時代,孩子早期的成長中,情感交流應該遠遠優先于知識的灌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