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本書討論的很多內容,都與人腦的直覺成見相關,是在認知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發展基礎上對大腦工作機制的展示,該書提供了豐富精準的語言來降低人類的錯誤判斷和決策損失。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突然冒出一個私密的想法:如果我們能夠先于他人意識到人腦的漏洞,并通過修復自己的大腦漏洞及利用好他人的大腦漏洞,那么我們或許就能真正駕馭客觀規律、正確且藝術地應對生活的挑戰。
人類的思考,分為快思考與慢思考兩種類型??焖伎际侵竿ㄟ^感覺、記憶等所有大腦無意識活動來進行的思考形式,簡稱系統1(人類的自主反應)。系統1除了將我們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之外,還能通過知識儲備使我們掌握一些技能,是人類做出決策和判斷的幕后主使。慢思考是指更緩慢、更嚴謹、需要投入更多腦力、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思考形式,簡稱系統2(人類的自我控制)。系統2能夠通過控制注意力和記憶力來接受信息,將信息轉化成信念,將沖動轉化成自主行為,系統2在系統1無法解決的復雜問題上出手解決難題。
關于如何調動系統1系統2進行思考以及作出正確決策的27條建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 系統1是遇事我們的第一反應。系統2是讓我們自我懷疑的理性。但由于每個人自身知識的局限,我們的系統2可能對系統1產生的錯誤毫不知情,因此這個世界上幾乎沒有人能活得不帶任何成見。要降低我們對人對事的成見,我們就必須提高系統1的知識儲備(多進行刻意聯系提升本能和直覺),在關鍵時刻多進行系統2的思考(增加理性)。我知道,時刻對成見保持警惕是件累人的事,但是由此可避免代價高昂的錯誤,在這方面付出努力一定值得。
2. 我們往往會因為對第一次接觸某個人時對方的某個特性的喜愛(或討厭)就喜愛(或討厭)這個人的全部。然而我們對一個人觀察的順序是隨機的,因此第一印象是非常不可靠的。消除這種成見的關鍵,在于消除自己腦海中對于觀察到的這個人的每一個行動之間的錯誤關聯,設法讓大量的觀察相互獨立,從而提取最有用的信息。在判斷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不需要追求信息的完整性,不妨試圖將僅有的信息囊括到一個故事中,這個故事看起來是否連貫,就可以作為這件事最簡單的判定手段。如果我們遇到了難以看穿的復雜情況,我們可以先找到一些與此事相關且容易回答的問題的答案,通過這種啟發式的提問,去一步步找到正確答案。
3.一件事情如果在生活中有很大的曝光度,且是正面曝光,就容易增加我們對一個事情的熟悉感和安全感。缺乏獨立性思考的人,容易被營銷套路所捕獲,正是由于完全依賴這種系統1導致的原始好感不進行系統2思考導致的。不要以熟悉感,作為判斷事情的依據,識破大腦的這個騙局,學會憑借理性來對世界作出認知。
4. 人生當中,很多事情其實就是隨機事件,但是人們總是喜歡對所有事進行機械性的因果思考,試圖找到規律,從而發生了很多認知錯誤。在準備進行關聯性思考之前,不妨先問自己一個問題,你眼前的事情之間真的有關聯么?如果你找到了其中的關聯點,再考慮是否要進行因果思考,否則就是俗話說的借題發揮。
5. 在人們對一些未知量的價值做評估之前,大部分人總會事先對這個量進行一番考察,這叫錨定效應。在很多決策當中,很多人在討論開始之前就站好了立場,而不是在討論當中聽完所有意見后再做判斷,這就是錨定效應的危害。在任何商談當中,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方的陳述上,是抵制錨定偏見的有效方法。當然,錨定效應也可以正向使用,當我們期待達成某個目標的時候,我們的開場不妨來一個高錨定。那么接下來的談判,就會在我們錨定的這個目標內小范圍浮動,就不至于離我們自己的期待太遠。
6. 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在很大程度上來自媒體的報道。編輯傾向于對某些公眾喜聞樂見的話題和觀點進行大量炒作,因此那些小概率的不同尋常的事件反而更引人注意。因此我們腦海中的世界并非真實世界的準確反映,我們對事件發生頻率的預估也會受到自己接觸這些信息的頻率與個人情感強烈程度等影響。仔細想想,你腦中的世界,究竟是一個大概率的普遍現象,還是由小概率的典型現象組成?得出結論之后,你對媒體報導的事件的關注度會降低很多,你也會明白他們告訴你的,不是你的生活。
7.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基礎比率,就是說它的原生條件就決定了它的發生概率基礎。我們對一件事發生概率的判斷,必須考慮基礎比率,而非僅僅考慮后來的干擾因素。舉個例子:一個出租車肇事逃逸案件,該市藍色出租的比例是85%,該天氣下目擊者識別正確的概率是80%,目擊者說自己看到了藍色的出租,那么目擊者提供的證詞正確的概率是?答案是:85%*80%=68%。然而大部分人會回答80%,因為人們的大腦在尋找該市出租車比例和目擊者識別概率兩者之間的關聯的時候失敗了,因此就忽視了基礎比率。
8.在一個集體環境當中,當我們看到了有人求救,如果我們發覺自己所處的環境中還有許多人有可能去提供幫助,即便我們是一個正直的人,我們也不一定走出去幫助那個人。因為他人的存在會削弱我們最初的責任感。因此對于一些特定情境中人的行為,我們應該有更加理性的看法。將人放到具體的情景當中,考慮多重因素的影響,再做出判斷,切莫想當然。不要犯了企圖從特殊情景中歸納共性的錯。
9.生活給予我們的反饋常常違背常理。因為當別人取悅我們時,我們也會對他好,當別人反對我們時,我們也會對他產生厭惡之情,然而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糟糕的表現后續極有可能會提高,而好的表現后續極有可能會變得糟糕。因此,我們會因為對人友好而受到懲罰,因為舉止無禮而得到嘉獎。所以表揚或者懲罰對于事態的后續發展基本毫無作用。我們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喜怒,常常受到了過多我們主觀期許的影響,而非完全來自現實。
10.如何對定量數值(投資效益、公司發展業績等)做出不帶偏見的預測。四個步驟:第一、先預估出平均結果的情形。第二、根據我們對已有信息的印象想象一個新的情形。第三、對我們想象出的新情形與平均情形直接的關聯做出估計。第四、用關聯值來乘上新情形最后加到平均情形中。
11.很多人在事情發生后,總愛說我早就知道事情會變成這樣了。這其實是人腦對自己的欺騙。人腦之所以產生這種錯覺,是因為當不可預知的事情發生時,我們會立刻調整自己的世界觀以適應當下的變化,一旦接受了新的世界觀,我們就會喪失很大一部分回憶的能力,沒有辦法重構過去的知識結構和信念,因此也低估了自己受往事影響的程度。這種后見之明式的偏見,對決策者評估行為有著惡劣的影響,它導致觀察者不是根據過程是否合理而是以結果如何作為判斷事物的標準。好的決策如果產生了壞的結果,人們就會責備那些決策者,從而也會給那些不負責任的冒險者帶來不應得的回饋。
12.目前市場上,有兩種類型的商業書籍很受歡迎,能夠滿足人們對虛幻確定性的需求:第一是描寫特別的個人和企業成功與失敗的歷史,第二是分析成功與比較成功的企業之間的區別。它們總是夸大領導風格和管理措施對公司業績的影響,卻不知道公司與公司最初的差距基本由于運氣所致。那本知名度最高的商業巨作《基業的長青》在多方面評估完18組競爭企業的優劣并且得出良好的管理決定公司成敗的結論后不久,兩類企業在效益和股票收益等方面的差距就幾乎趨近為零,是不是相當諷刺?新公司的成績更多取決于其競爭者、市場的變化以及自身的調控。大多數風險承擔者最終總是收獲失望,也因為他們常常只關注自己想做的和能做的,卻忽視了運氣的影響。所以馬云經常談到自己的成功歸結于運氣,很多人覺得是謙虛的措辭,其實他只不過是實話實說罷了。
13.現在很多投資者總是會頻繁賣掉自己所持有的某只股票的一些股份,隨后又很快地買進另一只股票,他們認定自己要買的股票比自己要賣的股票走勢更好。不過根據大量的樣本研究表明,平均地來說個體交易者賣掉的股票往往比他們買進的走勢要好,而且盈利空間遠遠超過兩種交易的執行成本。經濟學上有個說法:交易常常有損投資者的財富,所以想炒股賺錢就要沉下心玩長線。至于對沖基金這種由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進行管理的資本游戲,操盤者在選擇股票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在玩兒擲骰子的游戲,同一個操盤者不同年度的表現之間相關系數幾近于0,就是說他們每年的成功基本靠運氣,所謂的交易主觀經驗不過是他們在很不確定的時候做出貌似明智的猜測而已。散戶們不要過于相信股票行業有專家,除非你有內幕,否則股市也就是一次碰運氣的賭桌。
14.不要簡單地相信自己的直覺判斷,但也不要完全拋開它。在企圖依靠直覺做判斷的時候,一定要記得閉上眼睛,這樣做出判斷的準確率會高得異常。對于HR來說,通過公式運算能夠招聘到好員工的方式比人工判斷有效得多。首先,羅列出一個崗位的6個左右的先決條件(這些條件最好相對獨立),保證自己通過提一個問題就能得到對以下幾個條件的打分。最后計算6個條件的總分,錄用得分最高者。
15.為什么很多專業人士可以快速地憑借直覺做出正確的決策?因為某些類型的直覺能夠通過記憶儲存快速習得。這些類型的直覺有兩個共性:一是在可預測的、有足夠規律可循環的環境當中形成的(該事本身就存在規律)。二是人可以有較長時間學習這些規律的機會。當滿足以上兩個條件時,就可以培養出直覺來了。在毫無章法的環境下,運算法遠遠優于人工判斷。因為運算發比人工判斷更可能觀察到不怎么有效的線索,還可能通過利用這樣的線索將正確性保持在適度水平上。
16.如果因為自己已經投入了巨大精力(沉默成本),就看輕或者忽略分部信息的普遍趨勢,不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那么在錯誤上我們耗費的成本將是及時改正的兩倍。許多人的一生,都因為舍不得,而得不到。
17. 事前驗尸:當一個機構即將做出一個重要決策但還沒有正式下達決議時,高層可以對這個決策有所了解的人開一次簡短的會議。在會議之前進行一個簡短的演說:“設想我們在一年后的今天已經實施了現有計劃,但結果慘敗。請用5~10分鐘簡短寫下這次慘敗的緣由?!?這對于降低決策失誤概率有著積極作用。
18.樂觀是一柄雙刃劍。只有那些帶有輕微偏見并且能在不脫離實際的前提下“強調積極因素”的人才能享受樂觀主義帶來的益處。性情樂觀的一個好處是它使我們在困難面前堅持不懈,進而增加獲勝的機會,但樂觀的最主要益處是使人有了從受挫中復原的能力。對他人生活影響巨大的人往往樂觀并過度自信,其實這種人承擔的風險遠大于自己所能意識到的水平,這種人的堅持可能需要付出很高昂的代價。
19.一般說來,個體經營的財務收益屬于中等:同等條件下,人們通過向雇主出售自己的技能得到的平均回報要比經營自己的企業更高。就是說對大部分人來說,創業的收益遠遠低于就業的收益。創業是否能夠成功,一個優秀創業者自身的運作能力只起到百分三十左右的作用,剩下的百分七十一部分源自運氣,另一部分源自他所進入的行業的從業者整體成功的概率。
20.人類分為人和經濟人兩種類型。人是系統1型的決策者,受制于眼見為實的原則,矛盾又多變。經濟人是系統2型的決策者,擁有高度的一致性和邏輯性。人是不喜歡冒險的,人常常寧愿選擇一件低于預期值但是沒有風險的事情,而不愿意冒險去追求高于預期值的事情。就是說人的各種選擇,并非基于事情本身的價值,而是基于各種結果的心理價值,即它們的效用。而經濟人對概率的重視程度比對于結果的重視程度高。他們不會愿意花比預期價值更多的錢排除風險。做交易時,他們永遠都不會在心理層面對‘得到的快樂’和‘失去的痛苦’之間建立關聯。他們選擇當下作為唯一的決策參照點,相信經濟形勢是受自身利益驅使的,與內心覺得是否安全無關。在61%的機會贏得52萬美元和63%機會贏得50萬美元之間,經濟人會選擇前者。
21.對人類產生直接情緒影響的是得與失的情緒,而不是財富本身的價值以及財富普遍效用的長期前景。后悔和失望的情感在人類這里是最真實的,因此人類做出任何決策的時候,評估自己對這類情感的耐受是理所當然。很多人會說有錢人更吝嗇,就源自這個錯覺。
22.負面情緒、不負責任的父母和糟糕的反饋比起好的情況更具影響力,人們處理壞消息時比處理好消息更徹底。我們會更在意避開負面的自我定義,而不是追求正面的自我定義,不好的印象和不好的模式比好的情況更容易形成,且更不易消失。長期健康的婚姻關系,不僅僅依賴于尋求幸福,更在于避免負面情況出現。好的互動與不好互動之間的比例不得低于5:1.
24.我們處在損失情況下往往選擇冒險,處于盈利情況下會選擇規避風險,即為收益愿意承擔風險,對損失保持謹慎。這種心態導致我們很難做出明智的決策。失敗總是讓人難以承受,所以失敗的一方常會保持戰斗力,即使在知道對方的勝利只是時間的問題的情況下,輸的一方還是會做無謂的掙扎。過于看重不太可能出現的結果,這是直覺性決策制定的一個特征,它最終反而會導致不好的結果出現。
25.如果想要減少痛苦的記憶,那么降低痛感的最大值比減少痛苦的時間更重要。如果想要減少實際上經歷的痛苦,那么減少痛苦的時間更重要。人有兩個自我,經驗自我回答的是‘現在疼么’這種問題,而記憶自我回答的是‘總體如何’這種問題。我們人類是通過記憶保存生活體驗的,因此我們思考生命時,所采取的觀點就是來自記憶自我。很多人如果在整個體驗過程中感覺都很美好,但是在結尾處感覺不妙,那么就容易將這個體驗定義為失敗的體驗,而忽略了過程的價值。這就是記憶自我的專制,只有極少數人能擁有經驗自我的客觀,從全局上評估事物價值。
26.增加幸福感的最簡單的方法是分配好我們的時間,如果我們能抽出更多時間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們的幸福感自然會增強。如果我們的收入超過了滿意的水平,我們會擁有更多使人愉快的經歷,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會喪失一些享受小樂趣的能力。
27.經驗自我的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在總體上取決于性情的遺傳,這也是個人生活環境與其生活滿意度相關性低的原因之一。人們在18歲時對錢看重的程度同樣也預示著他們在成年之后對自己收入的滿意程度。那些認為錢很重要的人,會因為收入的增加而產生對生活更大的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