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電影《悲慘世界》,12年的了,今天才看。
去年第一次知道這部電影的時候,就做了收藏,兩個原因,一是,這是大文豪雨果的代表作,我沒看過原著,也不想去看,既然有電影,那就看電影,好歹了解一下,另一個是當時到現在都很喜歡西方中世紀到二戰之前的那一段歷史,因為有中世紀的古風和機械朋克風格,喜歡。(一開始是因為喜歡中古風歌曲,那種吟游詩人的半唱半念的調子)
可是在收藏夾里一存就是一年多,今天終于抽了個時間看了。
開頭就震驚了,因為臺詞是唱的,過了兩分鐘才反應過來,整部劇都是歌劇,以電影的手法搞歌劇。我就在猶豫要不要看,畢竟這么高級的東西想古典音樂一樣,欣賞不來啊。
電影有一個好,就是畫面很棒,所以將就著看下來了。其實歌劇和電影區別也不算大,除了把臺詞唱出來,也沒啥了,反而因為唱腔,所以,蠻好聽的。因為要唱,要押韻,所以很好聽,雖然絕大部分聽不懂。
劇中內心戲表現的很足,因為是歌劇,內心獨白都得唱出來,好幾次兩個人的內心獨白同時唱出,然后回到同一句話,很有意思。我覺得最精彩的也是這一段段的內心獨白。
故事講的是主人公冉阿讓救助三個孩子并把他們帶回家的故事。
冉阿讓為了救小侄子(第一個孩子),而偷了一塊面包,從而獲刑19年。
為了救女兒柯賽特,并給她一個爸爸,同時為了逃避警長的追捕開始顛沛流離的生活。
為了救第三個孩子馬呂斯(和柯賽特一見鐘情的革命黨人),涉險戰場,從槍林彈雨中救下這奪走他心愛姑娘的男人。
帶點逼格的說。。。。好吧,我說不出來,不是不想,是在能力有限,這個逼裝不了。
原來聽說悲慘世界,還以為的描寫社會現實的黑暗和諷刺,像魯迅那樣,什么都得帶點寓意,一個名字,一個手勢都要,不然簡直枉為名著。所以一定很慘,很悲劇。
可是結局的時候,我看到的卻不是這樣,就故事來說,是個喜劇,因為每一個人要么死得其所,各配己終。對讀者來說,沒啥遺憾的。
人民活的很悲慘,為了擺脫悲慘的命運,人民選擇革命,可惜被鎮壓失敗了,革命者被他們為之灑熱血的人民拋棄了,除了一個人被男主救了外,都死了。就背景來說,很悲慘。
可是男主并不是生活中底層人民里的,雖然開始都是,但后來不是,即使顛沛流離的日子里,也很體面。
反派警長后來因為良心發現也好,迷失自我也好,總之自殺了。
里面我唯一比較反感的丑角,死性不改,貪婪但又狡詐,日子也越來越遭。
冉阿讓最后被稱為圣人,是一個充滿仇恨的人,但是被救贖后重新開始,救贖他人,終于救贖了自我,最后含笑而亡。
是一部典型的宗教故事。
看完后和朋友聊的時候,想到個角度,是關于西方圣人和東方圣人的。
我以前也以為西方世界的圣人和中國的圣人一樣,結果,并不是,至少男主冉阿讓不是。
西方的圣人是寬恕和救贖,從自己到別人,東方的圣人是行善和布施,雖說做的事情有時候會差不多,但是出發點是不一樣的。
西方是為了自我救贖,而展開的贖罪行為,出發點在自己。東方是因為別人可憐,貧窮,悲慘而去救助,出發點在別人。
西方寬容和原諒,因為大家立場不一樣,東方的寬容和原諒,因為自己的肚量大。雖說是做同樣的事情,西方是按照位置來的,東方是按照境界來的。位置就像同一層上,大家換個位置,相互理解。而境界這是修行實打實比別人高才行。
至于哪個好,我也不知道,可能大家都會殊途同歸。不過有一點是比較有意思的,西方現在被認為是圣人的,很多,中國,兩個半。曾國藩都那樣了,才算半個,挺不服的。
道理也懂,標準不同。也是因為不同的標準,有了不同的人文差異。人文主義四個字一下子蹦出來,好像是可以看到點人文主義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