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諸多不順,白天忙成狗,夜里數著自己經歷的“小確喪”,真想痛痛快快大哭一場。熟悉我的朋友都勸我,心情不好,就不要再給自己寫東西的壓力了。
然而我清楚的知道,文字會讓我回歸那個屬于我的世界,會讓我看清現實卻依然熱愛著現在有點操蛋的生活。
晚間十點,和我相約,聊聊故鄉的食物。只聊不吃,減肥十斤絕對可能,因為你是身體和精神在經受雙重掏空。
我先開個頭,聊聊小蔥拌豆腐。后續期待各位留言分享。
小蔥,我還是鐘愛農家院里的。我從小生活在農村,東北的農村家家有小園,園子里種的蔬菜都是那種用著農家肥長大的蔬菜。其中小蔥和韭菜是最好種的,而且這兩種蔬菜可以從春吃到深秋。
當冰水消融,大地微潤,在地里撒上那么一點兒蔥籽,上面略微蓋上一點兒玉米秸稈,過上半個月,你就會欣喜地看到有綠綠的小芽冒出來,再過那么十幾天,你會看到小蔥已偷偷長高了。這時,我就趁著我媽不注意拔下一株白嘴就吃,蔥里還會帶著淡淡的甜。
小蔥漸漸多了起來,于是就有了餅卷蔥,魚配蔥絲,雞蛋炒蔥。而我最愛的卻是小蔥拌豆腐,蔥切成小碎花,豆腐切成小塊,在配以醬油,陳醋,香油,味精,單單是這簡單的一道小菜就清香了滿桌子的菜肴。
如果說這道菜特別在哪里,那是一定要說說那水嫩乳白的豆腐的。我喜歡吃那剛出爐冒著熱氣的豆腐。要說這豆腐可是塊塊皆辛苦。
記憶中王老伯和他的老伴做得豆腐最好吃。為了做美味的豆腐,他們深夜就親手挑選顆粒飽滿的豆子,然后用水浸泡去皮,凌晨三點左右,那頭還沒睡醒的小毛驢就被套上了,開始它長達三個小時的拉磨生涯。老兩口就一個人在圓圓的碾子上加豆子,一個人舀著香甜清涼的井水放在豆子上,一圈又一圈的轉著,豆子慢慢被攆碎成漿。最后放在模子里成型。
天慢慢亮了,當我們緩緩起來時,就已聽門前馬路上王老伯那略帶滄桑的賣豆腐的聲音。每每這時,我總是嚷著要買兩塊。若是秋天我就每天都可以吃到,因為家里有豆子可以換豆腐。若在夏天一周能吃那么兩次,那會兒吃到豆腐,偶爾再喝到王老伯免費贈送的豆汁堪稱一大樂事。
我們吃豆腐,做法也很多。如鯽魚燉豆腐、麻婆豆腐、蔥油豆腐、油煎豆腐,但我最懷念的卻是童年時的小蔥拌豆腐。
行文至此,我也再問自己為什么單單會懷念童年小蔥拌豆腐的味道,百度了一下,《舌尖上的中國》給了我這樣一段話:
“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
我想今夜在遙遠的深圳,自己諸多不如意時,我把食物回味,更是把故鄉想念。小蔥拌豆腐那是貧苦童年里的香甜,那是富裕成年里的懷念,那更是疲憊生活里的英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