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哲學》隨手記1(8.21)
觀念之具象
一、觀點摘錄:
1.人生那顆道德的向上的心,始終在活躍著,貫徹著他的實踐。(道德:“道”是最本的,最核心的理。按此理而行就是“德”)
2.實體:存在的東西(能不能說事物或者物質?)包括物質實體,如可見的桌椅板凳。還包括精神實體,即不可見但的確存在的精神,如善。
3.歷史精神:精神的實勢性。精神實體在具體的時代中的具體的表現。
人類是神性與動物性的組成。
觀念之具象就是歷史精神。歷史精神中有向上的符合人類道德的精神,又因人類之動物性,而產生的邪的,壞的精神。當時代肯定其中向上的,道德的歷史精神的話,就說明時代是進步的。
4.歷史歸于實踐,所以區別“理解”。對歷史,要投身于當時當地的具體情境中,又要考慮其中的人的因素,不同于外在的觀察,得出的理解。
5.人類都擁有道德的向上的心,由此而發的是理想,理想的內容是觀念。
6.三種必然:
邏輯的必然:(客觀的因果關系)因為雅典位于港口城市,發展商業,所以形成了民主制度。這樣的簡單推理,不能這樣理解歷史。
歷史的必然:集團實踐歷史的理由。歷史的發生是由當時當地一部分人的行為決定的。
歷史是整體人類應道而行的必然過程。
關系如下圖:
二、遺存問題:
歷史的發展如果沒有邏輯的必然性的話,我們所學習了解歷史的各種邏輯關系從何而來。如果說希臘的民主制并不與其港口商業的傳統相關的話,我們所說的海洋文明和陸地文明又有何意義?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又有何價值?如果要考慮當時當地的情境和情境中的人的因素,我們如何能夠真正的還原這一切去實踐歷史而非理解歷史。當時當地的情境難道不是很大程度靠邏輯推理得來的嗎?特別是人,雖說人類整體具有道德性,但我們個體身上的動物性是難以捉摸的。
或者說,對歷史的認識是從整體人類角度而非個體(或小團體)?
衍生新問題:歷史有沒有決定性?如果有的話,是不是整體人類的道德性所決定的?人類的道德性是由多數平常人決定的?還是有少數力量強大的人決定的?人類的道德性表現在哪里?在多數平常人的共性中還是少數強者的共鳴中?(好像跟前一句是重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