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如何來哄一個不喜歡吃飯的小孩?一般的家長就會說,快吃快吃,不吃媽媽不高興了,媽媽不喜歡你了等等。另一種呢,會對孩子說:快點吃,快點吃,吃了就可以長高高,就可以跟小哥哥小姐姐出去一塊玩去了,這就像BD商務出去談異業合作,一種是拜托,我們合作吧,另一種是和我合作能給你帶來多少多少好處。
當我們用兩種不同的方式和孩子交流時,我們得到的反饋是不一樣的,第二種方法基本上要比第一種方法有效。
同樣的,假如你的朋友現在正處在一個低谷,這個時候很多朋友會這樣說:沒事的,堅強點,這個事總會過去的。另一種會講:我知道你心里很難過,曾經我也遇到過這樣的事,很理解你現在的心情,不高興就哭出來吧,憋在心里更難受。
細心的你會發現,同樣是安慰別人,效果確實不一樣,為什么不一樣呢?為什么后者說話的方式,更讓人心里覺得很舒服呢?
所有高效的溝通和有效的異業合作,背后的實質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以對方信服的方式,通過快速有效的途徑,把你的想法放到別人的頭腦里,進而影響到別人。
而獲得這一高效溝通方法就是:擁有用戶視角。
所謂用戶視角,顧名思義,就是站在用戶的(對方)角度看問題,而不是自顧自說的角度。通過換位思考來獲得同理心,從而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去看問題,在具備用戶視角以后,增強說服力,提高在溝通中的影響力的方法稱之為——用戶視角。
比如冬天戴著手套點擊手機屏幕來接聽電話,很不方便。但現在通過在手套的食指上,增加了一塊皮料,可以模擬手指觸摸手機屏幕,輕松解決了冬天接聽電話的難題,這種設計就體現了用戶視角,這就是為什么近幾年許多手機品牌和手套開始達成異業合作,贈送類似的附加配件。
公交站牌密密麻麻的的沿途站點,印在高2米以上的站臺牌上,抬頭尋找站點時,還沒找到自己的目的地脖子都酸了。這種不考慮身高因素、不考慮等車的情況下乘客的急切心情設計的超高站牌,就是沒有用戶視角的設計。
再比如白酒廣告中的:心境高遠之類的訴求;
房地產廣告中的:榮耀奢華的表達;
汽車廣告中的:天生尊榮等等這些試圖給自己產品貼上高貴氣質的標簽,只會用華麗的辭藻來對產品進行自嗨式的表達,絲毫不會在用戶心理上留下對產品的印象,所以也談不上影響消費者的選擇了。
與之對應的,比如江小白的瓶身廣告
房地產中萬科的“回家系列”廣告
汽車廣告中:別說你爬過的高峰,只有早高峰。
后面這種廣告宣傳的視角,更多從用戶的消費心理出發,就如同在消費者的身上裝了一個攝像頭,用他們的視角去感受、體會、發現使用過程中的所思所想,并通過具體的場景展示出來,很容易與消費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得以順勢將企業或產品的特點、優勢,輕松的植入到用戶的頭腦中去,完成了一個更容易接受,信息傳遞完完整的“說服”過程同時通過和其他類似調性的品牌異業合作能夠強化這種特點。
用戶視角為什么不容易掌握
然而這種看上去極其簡單的方法,其實卻是相當的反自覺,因為它違背了長久以來人們看待事物的思維定式,很難將自己從自我視角中抽離出來,如果不是刻意練習,一不小心就滑入了自我陶醉的自嗨式表達,而渾然不知。造成企業在宣傳產品的時候,說服了自己,但沒說服用戶的尷尬境地。這就有點類似于BD商務出去談異業合作,只把自己說服是沒有用的,還要把你合作的對象說服,而即便絞盡腦汁把自己的視角置于用戶視角,也會由于此時的“用戶”是自己頭腦中想象出來的用戶,造成你越去體會你頭腦中的用戶所思所想,在推廣自己產品的道路上卻越走越遠。
比如,為一則蜂蜜廣告,一般營銷人的思路是這樣的
先了解產品的特點
然后這些條件在營銷人的頭腦里組合一下,再進行一些“合理”的加工,加上一些文法的技巧,于是就有了下面的畫面。
多么的有畫面感,既展示了產品的優勢,也抒發了產品的調性,還提升了品牌的調性。營銷人滿意,企業老板也很滿意,看上去是一個完美的呈現,只等著一個激動人心的市場反饋。然而呢?
等蜂來,最后變成了等風來...
這是為什么呢?為什么看上去一個“合情合理”的分析過程,最后演變成一個市場對此無果的結局呢?
為什么100萬次飛行,打動不了消費者呢?這不是很好的一個表達嗎?
在現實營銷中,還會遇上這樣的例子,你在向用戶推廣某某上市公司的產品,一款幫用戶搭建電商平臺的軟件。面對用戶,你會不自覺的說:我們是上市公司,是電商軟件行業唯一的一家上市公司,實力雄厚。然后用戶認為:上市公司和我有什么關系呢,我只在乎你的產品,是不是能把平臺搭建的美觀、好用。
你如果改成:我們是上市公司,有持續的產品開發能力,你在使用過程中的問題,我們都能根據你的需求,來完成定制化的修改。而且上市公司資金雄厚,為產品購買的都是大型的企業級的服務器,你在平臺得到的是一個穩定可靠的平臺,不會出現用戶數據丟失,更不會在用戶大量訪問的時候,平臺出現癱瘓。
這時候,用戶能將你公司的優勢與他頭腦中在乎的事實聯系起來,從來接受你的產品或服務。
那么,該如何去掌握這種打動消費者內心的方法呢?如何去掌握用戶視角的核心內容呢?
核心:通過描述用戶在產品使用過程中的場景,去尋找用戶大腦中曾經存在的事實。
在蜂蜜的案例里:
真正開瓶的嗅覺和品嘗第一口是場景,口感純正的蜂蜜是好蜂蜜,就是用戶大腦中存在的事實。
在上市公司的案例里:
初次搭建平臺和日后更新維護是場景,美觀、好用、易維護的平臺才會好軟件,是用戶大腦中存在的事實。
在很多品牌的異業聯盟的案例里:
一開始都是由同一個行業內的品牌集合而成,慢慢擴展到品牌上下游、相同目標客戶群體等等
然而,掌握了核心要素,只是保證你在營銷的道路上不至于跑偏,正確掌握用戶視角去開展營銷工作,需要下面的六個步驟。
我們用一個案例,完整的用六個步驟,展示如何站在用戶視角去推廣,而不是自嗨式的營銷
1、首先找出自己產品精準的目標客戶
你需要明確的是,你尋找的是精準的目標客戶,越精準越好,而不是范用戶,更不是你頭腦中假想的用戶。
精準目標客戶 —— 選擇蜂蜜的人:
功能訴求型:注重營養搭配(溫和滋補),養顏養生。
用途訴求型:早餐加料、蜂蜜水日常養顏、安神或某種特殊功效(緩解咽喉炎)
大眾訴求型:一般自用,家用(父母、孩子全部成員)
2、確定目標客戶的默認選擇是什么?
目標客戶因為什么樣的目的,去選對應特性的蜂蜜呢?
為家用佐餐而選,會去商超或電商平臺選擇一些固定品牌,其他品牌有促銷活動也會考慮。
為養顏或特殊功效而選:到電商網站選購,品種多,更容易找到具備特定功能的蜂蜜,比如椴樹蜂蜜,薰衣草蜂蜜、黑蜂蜜,或者進口蜂蜜。
3、用戶在默認選擇時,有哪些不愉快的經歷或困惑?
不論出于什么目的選購,除非是復購,否則購買前都不知道口感是否符合自己?不滿意的口感,不喝就是浪費,因此增加了選擇難度
是否為了甜度,人為添加糖分?中國人口感偏甜,意識里,不甜的蜂蜜不是好蜂蜜。那么人為添加,則品質會大打折扣。如何分辨是否增加糖分。
口味是否純正?購買前,對品質無從知曉。
是否具備宣傳的花型蜂蜜?是否能滿足特定的功效?
是否可以和同一類型的品牌達成異業聯盟
上述不滿或困惑,歸結為一點:對品質的信任存在缺失
4、在這些不愉快經歷的背后,是因為產品或者其宣傳的那些特性造成的呢?
我們看一下,常見的場景里,蜂蜜是以什么面貌出現消費者面前的?
一類是沒有展示自己的品質,另一類是展示了蜂蜜這個品類的共性,而沒有表達自己的個性。
總體上造成用戶在選購前,無法對產品的品質做一個合理的評估。
5、自己產品的那些特點可以消除或彌補用戶的不滿,從而確定我們的優勢。
6、把能克服用戶默認選擇中不愉快經歷的優勢屬性講出來,完成整個具有用戶視角的表達閉環。
在消費者心理,其實不關心什么一萬次飛行。這個數字和他沒有關系,消費者關心的是:口感是否純正,是否零添加、功效是否獨特。最終品質是否有保證。至于所謂的快樂與否,就更談不上什么情懷、匠心了。試問,又有誰家的蜜蜂不是這樣飛呢?
〖總 結〗
BD商務談異業合作的時候如果有且只能掌握一種方法,那就是用戶視角了。
他的本質就會尊重用戶頭腦中存在的那個事實,避免先入為主和經驗主義,從而去無限接近用戶和市場。洞察到用戶在默認選擇時的不滿意,從而拿產品的優勢屬性去解決這種不滿,進而成為用戶選購時的默認選擇項。神奇的用戶視角,你掌握了嗎?
從用戶視角觸發,最終文案我改成:
北緯 23.5度,獨有 500 畝菁華花場,
足足 200 天光照時間,
60 天珍貴花期,
只賣當年 ≥ 70 的蜂巢蜜,
獨有xx因子,
限量供應!
每一滴,只為更好的你。
轉自營銷航班
這條文案怎么樣?
是你,會怎么寫?
在下面留言給我吧
順便留下你的郵箱
『送神秘營銷小禮』
作者|王忠瑋
編排|龔圣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