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聽硅谷投資教父彼得蒂爾的《從零到一》這本書。有些備受贊譽的經典書籍,往往每看一遍或者聽別人解讀一遍都會有新的體會。比如書中的這個論斷:競爭會扼殺創新。
自由競爭難道不是好事么?為什么會扼殺創新呢?
按照我們一般的理解,兩個企業或者多個企業之間如果可以充分的進行自由競爭,將會出現百花齊放——至少是兩花齊放的場面。消費者坐收漁翁之利,豈不美哉。比較近的例子就是小米在智能手機領域的崛起,各大廠商紛紛跟隨,極大的提升了國產手機的性價比和普及度。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上說,這幾年各大手機廠商的新手機功能不斷的趨同,從大屏幕到快充,從指紋識別到雙攝像頭,從曲面玻璃到全面屏。在彼得蒂爾眼里,這些或許只能算作微創新,而不是所謂從零到一的顛覆式創新。
什么是顛覆式創新?當年的蒸汽機是,電動機是,或許喬布斯推出的iPhone也算是。
競爭扼殺創新的邏輯點在于,如果作為一個企業,你眼里面過于看重在行業中的競爭格局,你的眼里就只有對手。對手有啥,我也必須要有,對手怎樣做,我也需要這樣做。我在之前的文章《你被彎道超車了么?》里面還講過一個邏輯,你如果在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如果為了不被對手彎道超車,還需要向落后的對手學習。那這有什么錯么?
或許,這里錯的地方在于:境界不夠高!
過于看重行業中的競爭對手,往往形成一種應激反應。所謂應激反應,就是根據外界給出的刺激直接作出響應。人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在做應激反應,因為這種反應完全不需要經過意識和大腦皮層,只需要原始的爬行動物腦就可以完成。一個企業如果也處于應激反應的階段,那只能是被對手牽著鼻子走。如果兩個纏斗的對手,互相眼中只有對方,那就相當于互相牽著鼻子走,很可能被后來的第三者統統滅掉。
和應激反應相對應的一種態度叫做「積極主動」,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里面講的第一個習慣:Poractive。反應,說到底還是針對外界的刺激做動作,應激,就是無腦的做動作;而積極主動,是經過慎重的獨立思考,終局思維,主動的選擇自己的動作,去面對外界的各種刺激。
羅振宇就說過,「得到不看競爭對手,不去向別人學跟別人比,不去爬山,我們自己站定之后,在自己站得地方畫個圈,說這就是山頂。」這話說的有點狂,但這個思路其實不錯。一家有遠見的公司,考慮的不應該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以終為始,瞄準大目標。
那什么是大目標呢?雖然各家公司行業不同,環境不同,但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大目標,也就是愿景和價值觀。比如說,服務好客戶就可以作為是大目標。
亞馬遜據說有「拜客戶教」,為了客戶的利益,不惜犧牲自身的經濟利益。比如美國最大超市之一的塔吉特,之初使用亞馬遜的AWS云服務,后來因為種種原因決定離開,自建基礎IT設施。亞馬遜不但不阻攔,還花了兩年時間,幫助塔吉特做好了遷移工作。
對于企業如此,對于個人更是如此。這也難怪史蒂芬柯維把積極主動放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之首。積極主動的人,情商都會比較高,不容易被外界環境激怒,也不容易被外界影響而消沉;積極主動的人,都懂得如何去自我激勵,如何設定目標,并達成目標;積極主動的人,關注長遠,不爭小利。
企業競爭或許沒什么錯,人在職場中競爭也沒什么錯。但不論企業還是個人,都可以在競爭中放下應激反應,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或許這才是更好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