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媽媽一樣,當我初為人母的時候,我熱衷于看各種育兒的書,聽育兒專家的講座。
但是,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卻特別抵觸這樣的學習,我也說不清楚原因,直到現在,當我可以重新坦然的進行學習的時候,我才恍然大悟,曾經的我,原來是敗給了自己的內疚感和無力感。
對孩子的內疚,對自己無力改變的無奈。
我也經常聽到朋友說,唉,那些道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哦! 語氣中同樣透努著無奈。
所以,如果你也和曾經的我一樣,我想對你說兩句話:
第一句話:請放下你的內疚,人生沒有那么容易被毀掉。
我曾經照著書謹慎的養孩子,如果沒有做到,就會內疚,覺得對不起孩子。
現在有些文章,會寫“這幾點養孩子的建議你一定要看,不看就會遺憾終生”,“做了這件事,就會毀了孩子一生”等等。
在這個誰都可以進行價值輸出的自媒體時代,我們很容易就被很多言論左右,所以,也比較容易焦慮和恐慌。
我們的內疚伴隨著整個養育的過程:
沒有堅持母乳,我們很內疚。
在職媽媽沒有充足的時間陪孩子,我們很內疚。
全職媽媽沒有養出一個理想的孩子,我們很內疚。等等等
其實想想,我們的人生就真的會因為父母做錯了幾件事就被毀掉了嗎?
我想了一下自己的成長經歷。
我的父母脾氣火爆,從小到大,被吼被打也是家常便飯,父母之間也并不是相敬如賓、相親相愛、舉案齊眉,反而是大吵小吵不斷,鬧到要離婚的程度也是有的,而且不止一次。按照理論來說,我估計要發展出反社會型人格了,最起碼也要缺乏安全感。
可事實是,雖然我的性格不完美,但總體還算身心健康,我既沒有懦弱也沒有叛逆,為人友善,做事認真有主見(表示夸自己很不好意思,但這是事實)。
我愛我的父母,雖然他們會罵我,打我,但他們也會跟我講道理,他們會把最好的東西給我,我知道這所有的一切都出于愛,這份愛就足以讓我努力的活著,開心的活著。
雖然我的父母并不是完美的夫妻,沒有那么濃烈的愛,但他們之間互相關心,互相依賴,吵不走打不散。所以我對人世間所有的愛從不懷疑。
而且我的安全感,超級無敵好的很,我很少對什么事情有莫名的恐慌,也不會居安思危,所以反而有時候顯得迷迷糊糊,像個傻大姐一樣。
所以人生,哪有那么容易被毀掉。
人究竟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是個復雜而玄妙的事情,基因決定了先天的氣質,家庭環境、教養方式、社會環境以及一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境遇、人事,造就一個人的性格,這些因素錯綜復雜的糾纏在一起,相互作用,互相因果,成就一個人的人生軌跡。
人生,在任何時候都不是一錘子就能定下來的買賣。
但這并不是說,我們要任由自己隨心所欲,錯了還接著錯下去,而是不要夸大犯錯的后果,對一些無能為力的過往,停止毫無意義的內疚。
因為內疚其實是一種對人的能量有很大損耗的負向因素。
適當的內疚可以督促我們去進步,但是泛濫的內疚只會讓你不堪重負。
就像當時我一樣,直接放棄。我潛意識里的聲音是,如果我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也許我能過得快樂一些。
然而實際上,我裝作不知道,除了心理壓力小了以外,實際情況并沒有越變越好,我依然面臨著重復的挑戰和隨著孩子成長帶來的新的挑戰。
慢慢的,我明白了什么叫,只有放下來,才能再拿得起。
只有放下了對“對錯”的執念,當不再害怕犯錯,不再被自己的“內疚”所累,才拿得起繼續挑戰自己的勇氣。
第二句話:請放下對自己無力的譴責,養孩子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每一個人都一樣。
前面提到了內疚,在內疚的同時,更要命的是什么?
是我們明明知道錯了,卻死活也改不了,孩子一哭一鬧,我們的腦袋翁的一聲就炸了,火一下子就竄上來了,對孩子河東獅吼一番,孩子哭大人叫,好不容易風暴過后,又是無盡的懊悔。
也就是說道理我們都懂,就是做不到。
所以,我們要面臨的是什么?我們要挑戰的又是什么?
舉個例子說:
我們的爺爺打罵和鎮壓我們的父親,因為那個時代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
我們的父親也學會了習慣性的鎮壓,無視我們的情緒,那個時代信奉,嬌兒無孝子。
我們也就容易直接鎮壓我們的孩子,因為,這就是我們從父母那里學到的教養方式,但是這個時代崇尚愛和自由,我們學習,我們想改變,我們其實是最掙扎的一代。
在前幾天寫的一篇文章《請還給內向的人一個公平》,有不少朋友留言,他們都曾經為孩子的內向而焦慮過,為什么呢?
內向只是一種性格的類型而已,性格本身沒有好壞之分,為什么我們會為了內向性格而感到羞愧呢?
因為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的性格和天生氣質就沒有被父母接納過,所以我們一邊忍受著自己的性格,一邊忍受著對自我的嫌棄,而這種自我的嫌棄是對內向性格的負面強化,試問一個不自愛的孩子如何自信的自我表達?
所以當我們看到自己的孩子也是這個樣子的時候,我們不接納,我們認為這是不好的,我們又將對自我的嫌棄和焦慮轉移到了孩子的身上。
這就是代代習得的教養。
所以啊,我們要挑戰和對抗的,是過去幾十年已經形成的習慣、思維以及情緒模式,根深蒂固,頑固不化。我們的理性腦在控制情緒腦上,力量微小而孱弱。
所以,改變怎么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呢?
改變是一點點的,請相信你努力一點點,改變就會發生一點點。
最近,我都在看兒童心理方面的書,進修兒童心理學的在職研究生,報名了正面管教的家長工作坊和家長講師認證班。
我不再懷著批判的眼光去對比自己的教養方式,我不再苛責自己,我只會吸取書里的對我有幫助的部分。
我不再擔心別人說,你看了那么多的書,怎么還沒有教好孩子,我無需向任何人解釋和證明,我是個合格的好媽媽。
我感覺到自己的腳步從未如此輕盈,我真實的感覺到,外在的知識逐漸內化成了內心的力量。
當然,我們即使看再多的書,永遠不可能成為完美的父母,我們的孩子永遠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孩子。他們以后在別人的眼里,甚至只是平凡的孩子,哪又怎樣?我們都在努力讓自己變的更好,我們都在努力讓自己有獲得幸福的能力,這不就足夠了嗎?
我們心態是積極放松的,知識是幫助我們工具。
如果我們是焦慮的,知識就是捆綁我們的枷鎖。
我們學習,是為了讓我們更加有安全感和篤定,而不是更加焦慮和迷茫。
無論我們現在是什么樣的父母,無論我們的教養方式如何,只要我們是想幫助孩子成長的,我們渴望自我的成長,我們有不斷學習和進步的愿望,沒有什么比這更棒的了。
所以我說,放得下,才能拿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