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的開端
當蘋果開始構建智能手機時,iPhone 團隊并沒有謀求改變世界。他們沒有預見到 App Store 將成為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市場,就如 Uber、Snapchat 和 WhatsApp 沒有預見到自身的成功那樣。蘋果更沒有試圖重塑人們如何溝通、購物,乃至連接彼此的方式。
蘋果當年只是試圖做一個能打電話的 iPod。
該項目的高級經理 Andy Grignon 說,“在當時,所謂的宏偉愿景并沒有很明確——因為我們根本就沒有什么愿景。”甚至連 iPhone 這名字,在最開始也是在對蘋果的 iPod 音樂播放器致敬。大多數 iPhone 的早期原型都像 iPod 那樣有一個屏幕和圈狀按鍵。
“比起做一個革命性產品,我們當時更傾向于做一個革命性的 iPod。”
后來,一個更為宏偉的想法才逐漸成型。“這是一臺在你的口袋里隨時保持著互聯網連接的個人電腦。”托尼·法德爾,iPod 和 iPhone 背后的高級管理人員說。“我們注意到了人們絕大部分都會把 iPod 和自己的手機同時使用并隨身攜帶,因此無論人們去哪,他們其實都傾向于用一臺能集合這兩種功能的機器。”后面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10 年前,喬布斯在 Macworld 2007 上發布的設備發展至今,其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已遠遠超過他的想象。iPhone 已然成為一個經濟和文化革命的標志,而且幾乎是憑一己之力使蘋果成為了這個星球上最具價值的公司。
而在蘋果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展望 iPhone 的第二個十年之時,無論是求證蘋果是否已經完成了上一個十年的目標,還是探究它將在下一個十年會給世界帶來什么,都是最恰當不過的選擇。
“殺手級應用”
如果你看過喬布斯當年長達 77 分鐘的發布會,你就會覺察到發布會最驚人的部分,就是連老喬本身也沒有完全領會到這個產品將在科技歷史長河中占據的地位。當然了,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我們肯定很容易就能說出當年的 iPhone 是如何地有預見性;但從多方面來看,相比起 iPhone 本身的超前與激進,當時的發布會還是太低調了。
“今天,我們將要推出三款革命性的產品。第一款是有觸控大屏的 iPod;第二款是一臺革命性的手機;第三款產品,則是突破性的互聯網通訊設備。”
然后蘋果展示出來的,是一臺三合一的設備——iPhone。
當時與會者的反應是這樣的:當喬布斯提到 iPod,大家亢奮了;提到手機,大家都瘋狂了——這正是他們夢寐以求的;而當喬布斯嘴里說出“互聯網通訊設備”時,聽眾懵逼了。
即便是對于喬布斯來說,他的注意力也都集中在手機這一部分。“何謂殺手級應用?”他問。“打電話就是手機的殺手級應用!”因此,他熱衷于推動可視化語音郵件,以及簡單地點擊通訊錄就可以給聯系人打電話的功能。他還耗費不少心思去展示 iPhone 如何進行三方通話。“史蒂夫的眼光很獨特,”格里尼昂說。“他認為手機的第一要務就是打電話和接電話,如果我們做的任何東西干擾了這個核心體驗,那就是一個巨大的失敗。”這就是為什么喬布斯不想要應用程序:他擔心 app 可能會崩潰,破壞手機的用戶體驗。
因此在當年,沒有任何人意識到“互聯網通訊設備”會是什么改變一切的東西。頂級工業設計公司 New Deal Design 的總裁 Gadi Amit 說:
“那時,蘋果公司的目標是把 iPod、手機和相機三大功能集合到一臺設備上來。他們不僅成功地做到了,而且創造了更偉大的產品:第一臺真正的個人電腦(指 iPhone)。”
而在 MacWorld 演示過程中最引人入勝的,就是喬布斯得意地展示新機器中簡潔設計的部分。他自豪地進行滑動解鎖,并重復了好幾遍。他演示了僅僅使用指尖點擊、輕掃以及捏合就能完美操控的美好體驗,一切都經過了精心設計、簡單易用并且直觀易懂。這,其實才是 iPhone 真正的殺手級應用。
夢想成真
iPhone 是許多設計師夢寐以求的手機,但從來沒有人想過自己可能造出一臺來。Argo Design 的聯合創始人馬克·羅斯頓說:“平日里,一些碎片的想法也能造就偉大的意義。但 iPhone 太過奇妙,單憑這些想法,我們遠遠不能追趕 iPhone 所達到的水平。”
通過剝離物理鍵、只留下一個屏幕和一個真正的多點觸摸界面,蘋果促使設計師和工程師做出了極少人才能想象出來的產品。即使是喬布斯本人,也似乎并沒有完全理解他所創造的價值——雖然他知道這是很特別的。
喬布斯驕傲地展示著他堅持認為簡潔直觀且比競品超前至少 5 年的軟件—— Safari,而且他是對的。他稱 Safari 為“真正的手機端瀏覽器,你可以看到真正完整的網頁”,與所有其他設備上垃圾一樣的 WAP 網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在用 Safari 打開的 Google 地圖里準確地找到了一家星巴克。
喬布斯說:
“這是真真正正裝在你口袋里的互聯網,而且是頭一次”。
在接下來幾個月時間里,每個使用 iPhone 的人都經歷了一個時刻:他們意識到了蘋果到底做了什么。對于 Grignon 來說,這個時刻發生在 2007 年 6 月 iPhone 發布之前,在他測試一個 iPhone 原型之時。“在那時候,如果你要去任何不熟悉的地方,你必須用 Mapquest 查找它并打印出來,”他說。“然后那天我忘了。但我突然想起,哦,我可以啟動 Safari 試試 Mapquest。我一試,還真的成功了。我當時就想,‘哇,這酷斃了!’”他又想繼續跳轉到實時導航,但打住了:他覺得自己就像個剛剛學步的嬰兒一樣興奮又幼稚。
如今我們很容易觀察智能手機從那時起所獲得的發展。看你的手機: GPS 加上 Wi-Fi plus 觸摸屏產生了 Uber。相機——Instagram。多點觸摸——手機游戲。連喬布斯都沒能預料到 iPhone 會完全顛覆全世界的游戲規則。從試圖重塑手機出發,蘋果最終造就了一臺可以扮演任何角色的設備。
“我曾經想象過它更像是一個傳統的翻蓋手機,但是有某種觸摸界面,”Robert Brunner (蘋果設計公司的負責人,之后成立了設計公司 Ammunition)說,然而事實恰恰相反,“這是一臺全新的設備。”
如果蘋果的初始計劃是重塑手機,說它如今是成功的都顯得太謙虛了。喬布斯曾在他的演講中說,蘋果的目標是獲得百分之一的智能手機市場。然而現在,它已累計銷售超過了 10 億部 iPhone、開辟了一個全新的市場并以空前的規模連接了更多的人;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蘋果也賺得盤滿缽滿。“這是完全超預期的,而且還發生在一個極短的時期之內,”法德爾說。這就是技術,技術的根本就是快速。那么,下一步會是什么?
不斷前行
十年后的現在,iPhone 已經變得更大、更快、拍照更強,但它并沒有本質的變化。它仍然擁有精巧的設計和直觀的使用方式。iPhone 定義了智能手機的外觀和使用體驗,即使它最初的三大功能已經演變得比 3000 更多。但這種演變又導致了一個問題。“在一部手機上使用這么多的應用程序,在你的桌面上放這么多圖標,操作開始變得很麻煩。”Amit 說。
一臺手機可以做一千件事情是很偉大的,但基于應用程序的世界會讓你每件事的操作成為一個個獨立的孤島。接下來,無論是聊天機器人還是語音助手,或者 VR,都將幫助你脫離這種狀況。第一臺 iPhone 所倡導的直觀易用,將在未來變得真正無處不在。
例如,你現在可以看到亞馬遜主推的 Alexa(亞馬遜的語音服務)。Amit 認為 Alexa 是與 iPhone 的天然對位產品。“從功能的角度來說,它并不健全;但它在交互方面是一個新的概念和產品,”他說。這是一個全新的設備,以新的基礎設施為本,創造出新的東西。就像當年第一臺 iPhone 一樣,是具備革新性的。
其實蘋果已經踏入無線的未來——它去掉了喬布斯當年興奮宣布的 3.5 毫米耳機接口,并增加了 AirPods。與 Siri 對話的界面很顯然是下一個主屏,你只需要在有任務時向它提出問題即可。iPhone 7 Plus 具有兩個相機,可以更快速地計算更多的數據,并確保創建新的工具和用例。
不僅如此,iPhone 開始成為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的中心,它將你的所有設備連接到你和互聯網。第一臺 iPhone 讓你把十幾個設備掌控手中;而下一代 iPhone 所連接的,將是無數臺設備。目前我們已經看到蘋果的 HomeKit 具備連接各種智能設備、手機或指紋支付終端的能力。
iPhone 的未來會是什么樣子?對于 Rolston,它看起來像 AirPods、Siri 和一個日益強大的云驅動 AI 的結合體。數據處理從將手機移動到云端。
“這是未來的 iPhone,它的實體將只是一個耳機。”
你可以為那些少數有必要的場景攜帶一個屏幕—— 蘋果手表可以滿足這個需要。但大多數時候,你只需要一個耳機。“當我們出行、在公共場所走動時,耳機真的會很有用,”Fadell 說。“我們將看到,類似目前 iPhone 的功能將直接整合到家庭、辦公空間,甚至汽車里,我們可以有最好的屏幕(不一定是實體屏幕),電源,麥克風,通訊連接等。我們將更有效并且高效地使用工具。”
這個未來離現在還有一段距離,而且很難說 2026 的 iPhone 可能是什么樣子。即使喬布斯也無法想象這種景象,盡管他的成就始終無人能及。他說過,“iPhone 就像把你的生活裝進口袋里”,而他當年能看到的,卻遠不及這個愿景的一半。
版權聲明:本文翻譯自 Wired,原文作者 DAVID PIERCE,英文原文點此。
本譯文僅供個人研習、欣賞語言之用,謝絕任何轉載及用于任何商業用途。本譯文所涉法律后果均由本人承擔。本人同意簡書平臺在接獲有關著作權人的通知后,刪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