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一直是我研究的對象,當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就立刻決定買回來看看。因為,我寫文章的時候腦袋一片空白,寫東西非常困難,總寫的文章字數在四五百字……
本次解讀《10倍寫作術》,作者:上阪徹
這10倍寫作術到底是什么樣的方法?為什么作者敢聲稱:從1天300字到1小時3000字的秘訣大放送。
這本書上阪徹所講的核心在于素材。
這本書告訴人們寫作有4大核心的能力:
1、定位能力? ? ? 準確定位目標讀者和寫作目的
2、素材能力? ? ? ?快速收集、管理和使用素材
3、結構能力? ? ? ? 搭建文章框架
4、成稿能力? ? ? ? 提高文章質量和寫作速度
作者分析了寫文章為什么費時的原因有2個:一是、一定要寫“好文章”的觀念束縛;二是:沒有素材開始寫。回想我的經歷,也確實是,比如我寫去晉祠游玩,由于出發前就知道要寫文章,所以看的非常仔細,回來寫的時候就下筆迅速。同時寫的時候也沒有想到非要寫成一篇好的文章。就這樣,文章就寫出來了。后來還有幾篇,都寫的相對不錯。就產生了以后要寫“好文章”的念頭,覺得不寫出“好文章”對不起閱讀我文章的人。就這樣,日更也斷了,文章也寫不出來了。
接著,作者告訴讀者,文章還不可以動筆,還要做一件事,這件事就是:確定目標讀者和寫作目的。這條非常重要,因為一篇文章寫出來是讓人來看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感興趣。那么就要對什么讀者感興趣進行挖掘。同時再挖掘表面目的和真實目的。比如:要寫“交通安全”的題目。我們的腦子里會有各種各樣的交通安全素材,但是卻猶豫不決到底寫什么,這時候,我們把寫作目的定為:預防交通事故,讀者定為:老年人。會怎么樣?是不是一下子清晰、具體了,就是這個道理。有了這個清晰、具體的目標,我們再收集素材就好更合適,更精準。
第二步就是要搜集素材了。這一步非常關鍵,一篇文章其實都寫的是素材。
搜集素材作者給了2個建議:所看到的即是素材;所感受到的即是素材。
整理素材作者強調:及時記錄。把素材一條一條寫出來,然后分類整理。
轉化素材作者提到:他人的意見和錄音都可以轉化成為素材。
第三步就是文章結構,也就是素材的配置。
素材要按照易讀的順序來排列,就像給對面的人講一樣,考慮對方的知識水平,根據對方易懂的順序和邏輯方式來寫。作者還講:沒有人主動讀文章,所以開頭非常重要,一個有趣的開頭可以吸引讀者讀下去。文章收尾的地方關乎到讀者的讀后感想,寫總結的話就好,我們常常看到很多文章在最后收尾用金句,讓我們不由得想轉發就是這個道理,讀者讀完,非常想分享出去,這就達到了寫文章的目的。
第四步是潤色,也是作者所說的成稿。
這一步,作者提出“一氣呵成”。初稿寫完不要直接發表,要暫時的停一停,冷靜下來再看自己的文章,能看到很多難以理解的地方,修改后,讓文章更流暢。在改稿的時候要從“大”到“小”,也就是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否則一味修改細節,會忘掉全局的觀點。
在全書的最后,作者貼心的寫了不同文章的配置方法:
800字文章、2000字文章、5000字文章、10分鐘寫出簡單的企劃書、20分鐘寫出500字書評……真的是非常的實戰。
再一次給大家推薦這本《10倍寫作術》,作者上阪徹,是一位非常高產的作家,一本10萬字的書籍只需要花費4-5天,基本一個月寫一本書,一年出12-14本書。在此期間,還會發表人物采訪和一些企業報道,多的時候一個月10篇,每篇3000-7000字,合計一個月5萬字。這樣的速度讓我深深信服他所說的話。
積累素材,下筆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