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規(guī)律
為什么我們讀書的時候都要規(guī)定嚴格的作息時間呢?
為什么我們上下班都要有嚴格的時間規(guī)定呢?
這是為了讓我們更加有規(guī)律地生活。為什么要有規(guī)律?因為有規(guī)律才能讓我們的效益最大化。
我們?nèi)粘5囊稽c一滴,都需要有規(guī)律,就像寫作,即使不愿意寫,也要堅持每天寫一點;像我學粵語,不管多忙,堅持每天學一課;瑜伽不能做到每天都練,至少每周三到四次;和家人一周一次電話;和朋友一月一次聚餐,這個都體現(xiàn)了良好的規(guī)律。因為有規(guī)律的作息,有規(guī)律的工作,有規(guī)律的生活才能讓我們有更好的習慣,更好大的成就。
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國古典哲學創(chuàng)始人。 他的一生就像一個最規(guī)則的動詞,歸功于他超級規(guī)律的作息,堪比瑞士造手表。且看康大師的作息時間表:
4:45 仆人浪泊叫醒康德。康德命令:無論他怎么賴床,浪泊都必須想方設法把他拖起來。
5:00 喝兩杯茶,抽一斗煙,備課。康大師嚴格規(guī)定自己每天只抽一斗煙,終生不變,但年紀越大,煙斗也越大。
7:00-9:00 上課。
9:00-12:45 寫作。康德的三大批判都完成于這個時間段。
12:45 待客。
13:00-16:00 與那些自己點名邀請的友人共進午餐,也是康大師大發(fā)議論的享受時光
16:00-17:00 著名的康大師獨門散步。定時定點,廣大柯城居民一看見康大師就對表。有次康大師看盧梭的〈愛彌兒〉走火入魔,忘了出門散步,廣大市民一片混亂,一致認為教堂敲錯了鐘。
17:00-22:00 看書。要求:書房溫度恒定15度。
22:00-4:45 睡覺。傳聞,一到22點,康大師立馬上床睡覺,而且是一沾枕頭就入夢鄉(xiāng)。
有規(guī)律的生活,讓我們的康大師,精力更充沛,工作有效率,生活更從容。
2.限制
限制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圈定范圍,集中注意力去做某件事。
同時限定也能更好地明確我們的目標,讓我們更有效率的去完成。
為什么現(xiàn)在的人,拖延癥越來越嚴重,就是源于沒有給自己限制一個確定的時間,放任自我。
像我們的寫作,如果沒有給自己限制一個范圍,確定一個主題,天馬行空的亂寫,那么你一晚上可能也寫不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
像我,對自己提了一個要求,就是每天的晨讀感悟至少要達到1000字。雖然質(zhì)量上并不能令人滿意,但是對數(shù)字的追求也是一個對自我的要求。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去突破自我,不斷的去提升去思考。
3.行動
我們不要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說一千道一萬,不如一次行動給力。
在《做,就對了》 這本書中有講到一個例子,我覺得很深刻。
曾經(jīng)有一位頂尖大學的哲學副教授,歷盡艱辛,百般努力,苦苦掙扎,要完成他的處女作。這本書的成功與否,將直接決定他能否成功獲得該校的任期。
這名教授整天處于各式各樣名目繁多的“學術責任”的圍困當中,他發(fā)現(xiàn)自己很難擠出時間進行深入思考和寫作。同時,他明顯感受到來自學院的壓力,學院同人對他的期望太高了,希望他寫出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這一切的一切,使這位年輕教授幾近崩潰,不用說一本巨著,他甚至連其中一小段也無法完成。
他去拜會了一位認知心理學專家,專家認為該副教授需要克服自我限制的思考方式。后來他又去拜見了一位新的顧問,在會談中這位副教授詳細描述了自己所面對的諸多困難。最后這位顧問說:“您的事我無能為力,您什么也不需要,你您能做的,只有行動起來,開始寫作。”那位副教授當時真是大吃一驚,他以為會有極富啟發(fā)性的談話。但是這位顧問直率有利的建議還是起了作用。
這位副教授回到家里,拿出打印機開始打字。第一天寫了20分鐘,第二天比前天寫的更多一些。短短幾天后,他完全沉浸在寫作的快樂當中了。整個過程,心無雜念,堅持不懈,兢兢業(yè)業(yè)。六個月后他的著作便大功告成,出版后,這本書能也好評如潮,教授也因此如愿以償,不僅獲聘職位,而且成為該領域的學術帶頭人。
所以,去行動就對了;閉嘴,開始寫就行了。唯有行動才是解決問題最根本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