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就聽說過這本經久不衰的暢銷書《如何閱讀一本書》了,由于各種理由和借口,卻遲遲沒有翻開第一頁。以前也零零散散讀過一些書,但大多為工科類的書籍,講技術的居多。現在借讀這本書的機會,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之前讀書的方式。
從第一版算起,這本書距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了。一直暢銷,肯定有其獨特的魅力。第一章從三個方面講了閱讀的活力與藝術,分別是主動閱讀、閱讀的目標、閱讀即學習。讀完第一章,感覺以前一些模糊的概念在腦海中瞬間清晰了許多。
主動閱讀
說到主動閱讀,自然就會有被動閱讀的一面。作者將聽和讀歸類為被動閱讀,將說和寫歸類為主動閱讀。感同身受,內心的想法在這里和作者非常一致。
比如,我們在我司經常被同事鼓勵做分享,寫博客。其實我個人的感受一直都是真正準備分享的過程才是自己真正理解和學習到東西的時候,或者只有自己在寫博客時想通過文字分享給別人時,才發現自己原來還有很多地方不懂,需要去查資料彌補。而其后在公司里給大家分享的時候,坐在下面聽的人真正的吸收了多少呢?很難說。
就好比自己去看一本技術書或者在 Code Review 的時候聽別人講他踩到的坑。很多時候看完或者聽完就覺得自己學會了,其實不然,幾乎都不能連續回答別人五個為什么的問題。
由此可見,閱讀的主動性越強,效果越好。
閱讀的目標
書中談到了三個閱讀的目標:獲得資訊、增強理解和娛樂。對于這點,本人的之前沒有明確的劃分,處于懵懂狀態。回想一下之前的一些閱讀行為,也確實都能歸到這三個目標上。
每天早上刷的新聞客戶端、朋友圈、微博等,都可以列為為了獲得更多的資訊。基本上是不需要花費什么腦力就能知道發生了些什么,而刷完之后基本上也是知道了就知道了,過不了兩天大部分內容也就遺忘了。
另外的一個現象正好可以作為增強理解的反例。作為程序員,在寫代碼的時候,尤其對于剛參加工作的人來講,很容易進入一個誤區。它工作了,但是不知道為什么;或者它不工作了,也不知道為什么。比如使用鳥槍法解決了一個 Bug,后來表象上看著修好了,實際上并不知道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在這個過程中,閱讀的大量資料就沒有起到增強理解的作用。另外,為了學個什么技術,看了大量的書籍和文檔,就覺得自己什么都會了,真正一動手,發現自己寸步難行。這也是閱讀方式的不當,本來應該以增強理解為目標的,給自己的要求卻成了獲取更多的資訊。
第三個目標很好理解,比如平時閑得無聊看看小說,這就是娛樂,或者說消遣。也不能說為了消遣閱讀不是好事,就看你的目標定位是什么了。
閱讀即學習
初學者的無知在于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于學后
——蒙田
蒙田的這句話說的是,第一種的無知是連字母都沒學過,當然無 法閱讀,甚至可以稱之為文盲,第二種的無知卻是讀錯了許多書,以為讀得書多就學得多。
吸收資訊是一種學些,對以前的東西變了解了,也是一種學習。為了避免以為讀的書多就學得多的錯誤觀點,需要先明確學習的兩種不同的狀態,即指導型學習和自我發現型學習。
可以說我我們在學校里,或者剛參加工作,甚至剛上一個新的項目,一開始都是指導型學習。在老師、前輩的指導下開始了解更多,大多為被動的接受很多東西,并沒有消化吸收太多東西。而自我發現型學習則不一樣,它是需要經過研究、調查,在無人幫助的情況下,在即深思熟慮的一種學習過程。是主動的去讓書來教你,需要自己的思考,感覺和想象力。
我又想起到了在寫作工坊中王健提到的知識漏斗,講的是從信息=>知識=>智慧的一個思考提煉的過程,其實和自我發現型學習是契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