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樂在線小編注:本文綜合整理自知乎同名問答帖。題主的問題補充如下:
還在讀書,也在實驗室?guī)兔ψ隽诵〇|西,自己也搭過幾個網站。在周圍人看來似乎好像我很厲害,做了那么多東西,但是我發(fā)現(xiàn)這些東西雖然是我做的,但是實際上我手把手自己寫的代碼卻并沒有多少,很多都是用開源的東西,我寫的代碼無非是把別人的東西整合下,類似于膠水一樣的工作。
我之前所認為的編程是全手動一行一行敲代碼,但是現(xiàn)在我發(fā)現(xiàn)哪怕是工程上,也有很多人是復制黏貼來解決問題的,并且提倡不要重復造輪子。
但是靠谷歌和復制別人的輪子,雖然我做出了很多東西,可是我并不覺得自己能力上有提升,倒是利用搜索引擎的能力的確提升了不少。而學校里另外一部分在搞ACM的人,他們每天都在刷題練算法,但單憑我個人的感受感覺他們似乎對工程上有些東西并不了解,或許算法的能力才算是實打實的編程能力?那”膠水”的能力和整合輪子的能力算不算編程能力呢?
所以我現(xiàn)在就很困惑,所謂的編程能力到底是什么,我該如何提升自己的編程能力?
下面是 劉賀 的回復:(伯樂在線已征得同意)
非常好的一個問題。這可能是我在知乎見到過的問編程有關的問題中問得最好的一個了。我非常喜歡這個問題。
計算機科學有兩類根本問題。一類是理論:算法,數(shù)據(jù)結構,復雜度,機器學習,模式識別,等等等。一類是系統(tǒng):操作系統(tǒng),網絡系統(tǒng),分布式系統(tǒng),存儲系統(tǒng),游戲引擎,等等等等。
理論走的是深度,是在追問在給定的計算能力約束下如何把一個問題解決得更快更好。而系統(tǒng)走的是廣度,是在追問對于一個現(xiàn)實的需求如何在眾多的技術中設計出最多快好省的技術組合。
搞ACM的人,只練第一類。像你這樣的更偏向于第二類。其實挺難得的,但很可惜的是第二類能力沒有簡單高效的測量考察方法,不像算法和數(shù)據(jù)結構有ACM競賽,所以很多系統(tǒng)的苗子都因為缺少激勵和正確引導慢慢就消隱了。
所以比爾蓋茨才會說,看到現(xiàn)在學編程的人經常都把編程看作解各種腦筋急轉彎的問題,他覺得很遺憾。
做系統(tǒng),確實不提倡“重復發(fā)明輪子”。但注意,是不提倡“重復發(fā)明”,不是不提倡“重新制造”。恰恰相反的,我以為,系統(tǒng)的編程能力正體現(xiàn)在“重新制造”的能力。
能把已有的部件接起來,這很好。但當你恰好缺一種關鍵的膠水的時候,你能寫出來嗎?當一個已有的部件不完全符合你的需求的時候,你能改進它嗎?如果你用的部件中有bug,你能把它修好嗎?在網上繁多的類似功能的部件中,誰好誰壞?為什么?差別本質嗎?一個開源代碼庫,你能把它從一個語言翻譯到另一個語言嗎?從一個平臺移植到另一個平臺嗎?能準確估計自己翻譯和移植的過程需要多少時間嗎?能準確估計翻譯和移植之后性能是會有提升還是會有所下降嗎?
系統(tǒng)編程能力體現(xiàn)在把已有的代碼拿來并變成更好的代碼,體現(xiàn)在把沒用的代碼拿來并變成有用的代碼,體現(xiàn)在把一個做好的輪子拿來能畫出來輪子的設計藍圖,并用道理解釋出設計藍圖中哪些地方是關鍵的,哪些地方是次要的,哪些地方是不容觸碰的,哪些地方是還可以改進的。
如果你一點不懂理論,還是應該學點的。對于系統(tǒng)性能的設計上,算法和數(shù)據(jù)結構就像在自己手頭的錢一樣,它們不是萬能的,但不懂是萬萬不行的。
怎么提高系統(tǒng)編程能力呢?土辦法:多造輪子。就像學畫畫要畫雞蛋一樣,不是這世界上沒有人會畫雞蛋,但畫雞蛋能馴服手指,感受陰影線條和筆觸。所以,自己多寫點東西吧。寫個編譯器?渲染器?操作系統(tǒng)?web服務器?web瀏覽器?部件都一個個換成自己手寫的,然后和已有的現(xiàn)成部件比一比,看看誰的性能好,誰的易用性好?好在哪兒?差在哪兒?為什么?
更聰明一點的辦法:多拆輪子。多研究別人的代碼是怎么寫的。然而這個實踐起來經常很難。原因:大部分工業(yè)上用的輪子可能設計上的思想和技術是好的,都設計和制造過程都很爛,里面亂成一團,讓人乍一看毫無頭緒,導致其對新手來說非常難拆。這種狀況其實非常糟糕。所以,此辦法一般只對比較簡單的輪子好使,對于復雜的輪子,請量力而行。
輪子不好拆,其實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重復發(fā)明輪子固然是時間的浪費,但當輪子復雜而又不好拆的時候,尤其是原來造輪子的人已經不在場的時候,重新發(fā)明和建造輪子往往會成為無奈之下最好的選擇。這是為什么工業(yè)界在明知道重復發(fā)明/制造輪子非常不好的情況下還在不斷重復發(fā)明/制造輪子的根本原因。
程序本質是邏輯演繹的形式化表達,記載的是人類對這個世界的數(shù)字化理解。不能拆的輪子就像那一篇篇丟了曲譜的宋詞一樣,能讀,卻不能唱。
鄙人不才,正在自己研究怎么設計建造一種既好用又好拆的輪子。您沒那么幸運,恐怕是等不到鄙人的技術做出來并發(fā)揚光大了。在那之前,多造輪子,多拆好拆的小輪子,應該是提高編程能力最好的辦法了。
以上。嗯。
(文章屬個人觀點,與本人工作雇主無關。)
(小編轉注:http://zhuanlan.zhihu.com/shanhu 這是劉賀的專欄。)
下面是 mu mu 的回復:(伯樂在線已征得同意)
懂得取舍。
在有限的時間內,幾乎沒有系統(tǒng)可以做到完美。要快,要安全,高并發(fā),易擴展,效率高,容易讀,高內聚,低耦合…
大到一個網站,小到幾個class,工程師都要清楚,要取什么,舍什么,這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我們都有自己的性格,有的求新,有的求穩(wěn),有的求快,但具體到一個項目時,知道如何取舍對這個項目最好,很重要。
學校里的作業(yè),沒人在意你是不是寫在一個大的main()里面,能跑就行。但做項目的時候,太多的東西要考慮,有時候,寧可簡單易讀,也不用快那么一點點;有時候,要做太多看不到的工作,卻絲毫馬虎不得;有時候,寫了不如不寫,留白也是一個學問。
曾經接手個項目,里面幾乎所有的class,每個都有interface,各種繼承,各種實現(xiàn),理由是靈活性高,易擴展。真的易擴展嗎?
我不知道。沒多久,客戶的需求就改了,各種拎不清的繼承實現(xiàn)都化為烏有,一大半要重寫。
問題在哪里?
不是編程不好,而是取舍的不好。在那個階段,為30%的需求,花200%的努力,追求設計的滴水不漏,卻舍棄快速實現(xiàn),取得反饋的時機,這就是失誤。需求總會變,客戶看到越早,修改越早,影響越小。
很聰明的人,也可能做出很難用的系統(tǒng),不一定是編程不好,可能是不愿,或不屑于取舍。不同的階段,不同的項目,要取舍的東西也不同。編程只是手段,目的是解決問題,能力高不高,要看問題解決的好不好。不在于使用了什么高端算法,或是復雜的框架。
懂得如何取舍并不容易,需要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