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跑完步路過我們景區的“小流域”,“小流域”是一個泄洪水池,分上下兩個水池,兩個水水池注滿水后,水面落差1米多,上游水池的水溢出來后會順著長30多米長的水壩流下來,這時下游就有好多小魚在水流下來的地方匯集,順著30米的水壩依次排開,應該是在吃上游流下的食物,在這期間,有很多小魚就躍躍欲試,一次又一次的跳出水面,好像要跳過一米高的水壩,到上游水池中一樣,這個現象讓我想起了“鯉魚跳龍門”這句話;
龍
《辭源》說“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云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
《辭海》說“龍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須能興云作雨的神異動物”。
對“龍”的猜想###
龍、云雨、動物
我們設想一下,在漫長的原始農耕社會中,人們的認知來自于自己的觀察;在長期的生產過程中,人們開始發現雨水和農作物之間的關系,雨水代表這豐收,干旱代表著死亡;下雨之后雨水匯集到一起,從高處流向低處,然后慢慢匯集成河水,河水匯集成河流,河流流向大海;在這個過程中,農耕時期的人由于技術問題,只能認識到“雨水匯集成河水”這一步,他們把眼前看到的現象匯集在一起構建自己的認知:天=>烏云、打雷、閃電=>雨水=>地上的溝槽=>河水,下雨前后出現的這些跡象:烏云密布、電閃雷鳴、溝溝壑壑,沒有誰能夠解釋這一切,所以只能猜測,認為可能有種“動物”在下雨的時候從天上下來,行走在大地上,在地面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而且也越大“痕跡”越深;
甲骨文中,龍的寫法是“一條張開大嘴的蛇,頭頂上帶著一個東西”,意思是用比蛇高一等的動物來形容人們從來沒有實際見過的那只動物,后來人們把這個動物描述成“百蟲之長”——最大最強的一種和蛇類似的蟲,有蟲中之王的象征;
因為這種自然現象在每個地區都在發生,大家看到的景象,以及產生的疑問都基本相同,為了方便各部落之間的交流,于是就給這個下雨的時候出現的“動物”起了一個名字叫“龍”;
雨水+莊稼=收成=存活,沒有雨水+莊稼=死亡;雨水來自于天上,所以人們認為“上天”和自己的“存活”之間有著某種聯系,“上天”通過“雨水”這個“語言”來傳遞自己信息,希望“存活”就要希望“上天”下雨,所以后來“龍”就和“生死”取得了關聯;“百蟲之長”決定了生死,于是“龍”就被賦予了另外一種含義——“保護神”,人們的精神圖騰;
慢慢的人們開始用自己“遐想”出來的這個“動物”代替各種“未知”,人們也在這種共識之下,有了集體認知;
那些需要大家都敬畏的東西都和龍產生了關系,從此“龍”代表了一切超越人類力量的象征,河神、海神,還是有“真龍天子”;
下面兩天是我在百度上搜索的,作為擴展閱讀:
龍崇拜主要有以下四種文化含義: (一)把龍當作百蟲之長; (二)把龍當作保護神; (三)把龍當作水神; (四)人們自喻為龍。
據南宋羅愿《爾雅翼。釋龍》記載,宋代繪畫、雕塑等藝術作品中龍的形貌特征是:“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現代龍形大體就是這個樣子。考古材料表明: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時期的濮陽蚌塑龍就已經基本具備了上述特征。”人們通過對龍的形象的塑造,明確地表達了“龍是百蟲之長”的思想。
關于龍門的理解###
“龍門”概念形成于漢代,“科舉制度”源于漢代,龍文化起源于“仰韶文化”,通過梳理這些信息,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先后順序:百蟲之長——“龍” => 赤河景象——“龍門” => 科舉制度——“鯉魚” => “鯉魚跳龍門”
屌絲逆襲 = 鯉魚跳龍門
人們把“龍”看作“百蟲之長”,可以翻譯為“長官”的意思,其他蟲子都比這個“龍”低一級;隨后產生龍門的概念,不存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叫“龍門”,可以描述成“龍門”的地方很多,“龍門”指的也不是一個特定的地點,而是指的一個“區域”;
為什么叫龍門?
一:龍是百蟲之長,在河流中指的是上游,古代人可能認為水是從天上來的,因為下大雨會導致河水上漲,河水上漲就會泛濫,到處亂流,就像一直大蟲在地上爬行;
二:門是出入的地方,在大雨停后,漫出的河水又回到了原有的河道,形成一條一條的直流,匯集到大河道中,被人們形象的比喻成“龍”回到河中;而在這綿延幾千公里的河道中,河水會流經一些山勢陡峭的河谷,奔騰地流向下游,類似“群龍奔騰而下”,人們又把這個峽谷地帶形容成“龍門”,指的是兩側山勢陡峭、河水匯集、水勢洶涌的峽谷地帶;
古代的人沒有安全的工具可以通行在這些峽谷中間,行駛在這里的船很容易出事,甚至丟掉性命,所以對“龍門”產生畏懼,認為“龍門”是難以逾越的;但在看到有魚群可以逆流而上,感覺不可思議,認為鯉魚是為了成為龍而往上游,不要命的往上游,因此漢代用“鯉魚躍龍門”來形容那些想通過科舉制度實現理想的人;
關于鯉魚的理解###
魚、鯉魚
鯉魚是一種最為常見的淡水魚,黃河、長江都有,這里之所以出現在這里,是用來暗語身份的普通;
我們在園區水池中看到應該也是鯉魚,或者草魚、鯽魚等,跳出水面的都是那些不到十公分的小魚,高度大概有二十公分;
上游水池水漫出來第一天,下游的小魚不停的挑,一個接一個,在那個長30多米的水壩邊不停的跳;
第二天我再次從那經過時,跳的魚明顯減少了很多,當時上游的水還在溢出水池流向下游;
第三天我又去特意看,還有魚再跳,但頻次更少了;
我第一天我對這個現象的理解是:下游的魚在流下來的水中吃到了食物,所以就想順著水流下來的方向跳去,想去上游食物更多的地方;
于是我就想到了“鯉魚跳龍門”,認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鯉魚”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想要”獲得更多食物資源的想法;
這個想法從我的角度看去,它們是不可能跳過那個高“一米”的水壩,到達上游水池的,而且它們更無法知道的是,去年上游水池漏水,大部分小魚都渴死在河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被人工轉移到下游,也就是他們下在所待的那個水池;
隨后我在網上搜索了“鯉魚跳龍門”,那里的解釋跟我理解的有一定出入,首次是“魚”的差異,“跳龍門”的不是“鯉魚”,而是“鱘魚”,其次不是為了“吃”而“跳”,而是為了“繁殖”,
最后是“龍門”,“龍門”指的不是一個特定的地方,而是“河水湍急峽谷”都可以被描述成“龍門”;所以“鯉魚跳龍門”正確的解釋應該是:鱘魚為了繁殖下一代,逆流而上,通過綿延幾公里的峽谷地帶,到達適合自己繁殖下一代的自然現象;
魚為了生存而產生的本能反應###
但我們現在用這個成語用來暗語那些“科舉中榜”之后“平民翻身”的表面現象,算是一種觀點,一種對小概率事件的評價;
隨著社會的發展,原來“獨尊儒術”的世界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信息大爆發”,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我們的教育模式是否適應現在的社會,在上升通道被“拓寬”的情況下,我們對“鯉魚跳龍門”的那種期盼在現實生活中顯得尤為蒼白無力;
“高中榜眼”是人們對結果的個人觀點,而“鱘魚為產卵逆流而上”是大自然進化過程中發生的事實;
現在正是人們放棄自己觀點,而尊重事實的時代,看不到事實的人只會“人云亦云”、“以訛傳訛”最終害人害己,就像這個成語,你看到是“現象”還是“事實”這將決定你接下來將要走的路。
不要讓“現象”遮蔽你的雙眼,尊重“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