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2年,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含冤入獄的岳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可以說,岳飛的慘死也是南宋走向沒落開端,而千百年來,宋高宗趙構為什么要處死岳飛,也一直為史學愛好者爭論的焦點。近幾年,很多歷史博主、網文作者和專家提出,岳飛的死是因為功高震主、情商低、不聽話……造成的。這其實這是天大的瞎扯和誤解,這種誅心之論也這著實讓小編震驚,這不是把岳飛冤死的責任又推到了岳飛頭上嗎?就小編來說這完全就是胡說八道……
首先,小編先來扒一扒網絡上指出岳飛冤死的幾點原因:
其一,岳飛提出口號:直搗黃龍,迎回二圣。危及了趙構的皇位,其實這是一個誤會,因為這個口號最初就是趙構自己提出的,宋朝是一個極其講仁孝的王朝,趙構提出這個口號也是為了彰顯自己對父皇和兄長的親愛、仁孝之情。而從國家層面來說,南宋也需要這一個口號,以此來居安思危,激勵臣民參與到抗金的事業中。因為只有全國一心,才能保住偏安一隅的南宋,趙構也才能夠坐穩江山。這算得上是趙構給南宋的一個既定國策,所以在當時,不止岳飛,滿朝文武,甚至市井農民也在喊這個口號。趙構又怎么會因為自己提出的口號,而去殺岳飛!
其二,是說岳飛請趙構早立太子,惹怒了趙構。其實這也是一個誤會,請立太子是有原因的,金國為了侵略南宋,準備扶植宋欽宗之子為傀儡皇帝,從而想分化一部分南宋的臣民背離宋高宗趙構。岳飛請立太子是為了加強趙構皇位的正統性,穩固南宋內部的團結。從這點來看,趙構感謝他還來不及,怎么會因此而殺他呢?
其三,岳飛妄稱自己統轄的軍隊為岳家軍。其實這條就比較可笑了,古代的軍隊一般來說誰統領就叫什么家軍,當時基本都是這么叫的,同一時期就有韓世忠的韓家軍,劉光世的劉家軍,張浚的張家軍,這種叫法并沒有什么問題。明朝抗倭時期也出現了戚繼光的戚家軍,俞大猷的俞家軍,而多疑的嘉靖皇帝也并沒有去管軍隊的稱謂問題。由此看來,以這個觀點殺岳飛也是站不住腳的。
其四,情商低,不聽話。這點也是小編開頭所著重指出的,其實這一點很可笑,如果岳飛真的情商低,那這么多年的軍旅生涯中,絕對得罪很多人,一大堆把柄捏在別人手里,何至于秦檜在給其定罪的時候,是在找不出借口,弄了個“莫須有”的千古笑話出來其實岳飛不但情商不低,反而非常高。在其平定襄漢之后,岳飛上書請求辭去制置使,建議讓別的重臣來經營荊襄之地,如此居功而不自傲,完全沒有情商低的表現。
再說,岳家軍管理嚴格,軍紀嚴明,岳飛也總是對外宣稱這是皇帝高宗教導得好。他謹言慎行,溫和公謙,而且胸懷廣闊,和宋高宗趙構、朝中文武都形成了良好的關系。而且岳飛一直向趙構表示,趙構才是宋之正統,國之磐石,徽欽二帝都不能代表宋朝。趙構還專門寫過一篇《賜岳飛批扎卷》給岳飛,里面寫到:如卿體國,豈待多言。從兩句詩來看,趙構對岳飛有多滿意不必多說。而從以上這些事例來看,岳飛完全不存在情商低,不聽話一說。
那么,既然岳飛情商如此之高,那為什么最終還是冤死在了趙構和秦檜的手中?
這就要說到宋高宗趙構的個人上,其對武將的不信任,這似乎是老趙家的遺傳“病癥”,大宋立國之初經歷了五代十國,軍人奪權時有發生,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因手握軍權奪了后周的天下,隨后杯酒釋兵權,開啟了宋朝重文輕武的傳統,宋朝皇帝的傳統思想中,武將就是危險的存在,時刻提防。而趙構在其登基之初,也經歷了苗劉兵變,禁軍統領苗傅與武功大夫劉震彥領兵嘩變,逼迫趙構退位,雖然后來兵變被鎮壓,但武將不可信思想就此扎根在了趙構的內心。
而害死岳飛的根本原因,就是趙構作為皇帝的個人性格以及志向上。他完全是一個甘于茍且偷生,偏安一隅的享樂皇帝。而趙構之所以胸無大志,安于茍且,是因為其完全沒有受過像樣的皇室教育和培養,皇位跟撿到的沒什么區別,可以說,如果沒有靖康之變,他可能一輩子也只是個籍籍無名的王爺,所以對于這樣一個撿漏的皇帝來說,是不會有什么宏大的格局與志向的。而對于他撿漏的行為,很多大臣心中都不服,趙構內心也很是惶恐,所以他最大的追求與目標就是穩住現有局面,對收復失地,一雪前恥并沒有太大興趣。說白了,趙構和岳飛二人的君臣目標完全不一致!
而趙構的這一心態被金國所洞悉,最終金國提出將岳飛處死是宋金議和的一個前提,金朝提出,趙構默許,秦檜操刀。說白了趙構本身就是想議和,偏安南方,做個享樂皇帝。殺死岳飛,議和成功之后,趙構又做了46年的皇帝、太上皇。可以說,趙構實現了他偏安一隅的個人目標。而相對于議和的金國來說,為什么表現得如此強硬,主要是因為金國掌權的代言人是主戰派金兀術,這就形成了南宋以秦檜為首的主和派,與金國金兀術為首的主戰派和談的局面,南宋主和派的軟弱讓金兀術看在眼里,那么拿多次打敗金朝的岳飛來開刀也就順理成章了。
“必殺飛,始可和”,岳飛就這樣成為了“宋金議和”的談判籌碼。
最終,在和談代言人秦檜的陰謀和不斷催促下,趙構采取了默許的態度,對于他而言,這個自己一手提拔的將領不過是他眾多旗子中的一枚,“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或許,對于趙構來說,能夠偏安一隅,能夠繼續在臨安享受,舍棄岳飛只是個必然的結果。說白了,岳飛的死其實是因為遇上了一個軟弱的朝廷、軟弱的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