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常言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既然是一種新的學習習慣,我們教師除了有意識地去培養,去提醒,去督促學生養成,還要堅持,堅持到每一堂課,堅持到每一個活動。只有我們不斷訓練學生學習“傾聽”,學生才能擁有“傾聽”的能力,學生才能真正掌握“傾聽”這把金鑰匙!我們要注意到每一個細節,在不久的將來,讓他們在聽中生疑,聽中解惑,聽中成長,聽出聰明的頭腦,聽出精彩的人生。
送走了一屆六年級學生,才接到一年級時,經常會聽到老師們這樣的抱怨:“那些孩子一點也不聽話,上課根本不聽講,我講我的,他們做他們的。”“他們很活躍,有興趣時就不聽指揮了,控制不住課堂了……”
現在的一年級學生,在讀幼兒園的時候,養成了自由散漫的習慣,加上年齡偏小,自我約束能力差等原因,進入小學后,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去適應,需要更長的時間去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
一、學生上課時傾聽的主要表現
(一)多數學生根本不傾聽
當老師講課或有同學在發言時,多數學生根本不注意傾聽:有的孩子坐不住,腿腳不停地搖晃,一會兒爬到凳子上,一會兒又站起來,坐立不安;要不就和前后左右的孩子講話、打鬧,玩得不亦樂乎;有的孩子手里還不斷擺弄著鉛筆、尺子等東西;有的孩子表現欲強,自我意識濃,只喜歡說而不喜歡聽。這些行為對學生而言可能都是無意識的,但在課堂上表現出來時,往往會導致其不聽老師講課或者影響同學發言。
(二)部分學生似聽非聽
更有一部分孩子,在課堂上,雖然“兩手放平坐端正”,表現出很認真聽的樣子:不講話,不轉頭,一直盯著老師或者是黑板看,其實卻并沒有專心聽課,心早飛到外面去了,或者根本處于游離狀態,出神發呆呢!當叫他們站起來發言時,他們會驚慌失措,不知從何談起。這些都與孩子年齡小、自制力差有一定的關系,但也反映了一年級的孩子沒養成認真傾聽的良好習慣,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他們的課堂學習效率。
二、培養學生傾聽習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精心準備每節課,使學生想聽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要讓學生上課傾聽不全在于學生,老師起著引導作用。在課堂教學中,要想讓學生認真傾聽,就應該提供給學生良好的傾聽內容。教師的講課是否精彩,將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傾聽興趣。因此,教師教學時必須使用規范的普通話,語言應該兒童化:說順口溜、收集編寫拼音兒歌、寓故事于學習中、拼音律動……給人親切感,使學生保持學習興趣。其次,教師可采用多媒體教學,學會自制PPT,動聽的音樂,多彩的圖片,再加上教師精彩的描述一定能深深吸引學生專心傾聽。
(二)排除一切干擾,使學生靜聽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無意注意占優勢,有意注意有待培養,所以老師要排除一切干擾,為學生學會傾聽作準備。首先要讓學生做到心靜。心靜是傾聽的前提條件。學生如果不能做到心靜似水,就不能真正傾聽。如何使學生做到心靜呢?下課后,教育孩子養成收拾好書桌的好習慣。因為,現在的多功能文具盒,形狀各異的轉筆刀等學習用具都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然后擺放好下節課的學習用具,才去戶外活動。聽到上課鈴聲響后,他們會迅速奔進教室,此時學生是心神不定的,我要求學生一邊唱兒歌一邊靜息:“上課鈴聲響,趕快回座位,安靜靜息好,等著老師把課上,把課上。”教師進教室后就隨手關好門,這樣切斷了與外界干擾的渠道,收回孩子們的心。此時老師不要急,要等待一會兒,讓學生完全定下神來再開始上課。
其次是教學生做好心理準備。學生在他喜歡的老師的課上和他感興趣的課上,才能做到專心聽講、勤于思考,如果老師經常批評他或者過分嚴厲、兇狠,學生就會產生懼怕心理,對這些課就不感興趣,課上注意力就不能集中,學習效果必定很差。因此,教師平時要多關心學生,經常與學生談心、聊天,消除學生的懼怕心理,為學生的良好傾聽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三)教給傾聽方法,使學生會聽
克魯普斯卡婭說過:“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完全不會觀察,可以這樣認為,他們的眼睛不用來看,耳朵不用來聽,教師的任務就是教他們學會看、學會聽。”可孩子們對于“認真聽”沒有具體的概念,這就需要老師把聽的要求說具體,讓學生知道從何而聽,怎么去聽,從而教給學生方法,讓學生學會聽。
首先,細化聽的要求。學生的傾聽姿勢需明確提出要求。手勢或身體動作是最能反映一位學生是否在傾聽。我對學生聽的姿勢給予認真指導。如聽同學發言時,要求學生眼睛看著書上或老師出示的教具,不看發言同學的臉,做到神情專一。如果同學的回答與自己的思考相一致,則以微笑、微微點頭表示認可或贊同。學生養成了這樣的習慣,老師可通過一目了然的觀察,了解學生聽課的質量。我還告訴學生:無論是聽老師講課,還是聽同學發言,都要聽清老師或發言人說的每一句話;而且要有耐心,不隨便插嘴,要聽完別人的話,才發表自己的意見;當別人的發言有錯時,要求學生舉手,經過允許才能發表自己的看法。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要能虛心接受。這樣做到專心、耐心、虛心,才能養成用心傾聽的習慣。
其次,以同學為榜樣。小學生注意力不集中,過不了幾分鐘就會開始疲勞,所以我們要經常提醒學生注意聽別人講話。要善于抓典型,及時表揚注意聽別人講話的學生,讓學生養成傾聽的習慣。在課堂中,教師要經常以激勵性、鼓動性的語言,讓學生的心,跟著教師的話和同學的話而激蕩。看到有人開小差了,我們可以說:“瞧,我們比比看,哪只小耳朵最靈啊!”看到表現特別棒的小朋友,就說:“瞧,某某小朋友能把別人說的話都記在心中,真是了不起!看看誰也能像他一樣能干?”“這么一點小錯誤都被你聽出來了,真是金耳朵呀!”低年級的孩子仿效意識強,往往表揚的是一個,受益的是一大片。學生有了比較、學習的對象,在互相學習、互相競爭的基礎上,就能很快地學會傾聽的本領。可見,樹立一個可以學習的榜樣,能讓學生受益無窮。還可以對認真傾聽的同學進行獎勵,貼小紅旗,打五角星,評選“記憶之星”“金耳朵”等。
(四)教師有意提示,使學生久聽
一位智慧的老師上課時是不會輕易動怒的,而是學會和學生暗地里用心靈的交流方式來提示孩子。當老師發覺學生有不專注聽講行為的時候,以不停止課堂教學環節為前提的一種隱性暗示,讓被暗示的學生能及時將注意力重新回到課堂。當中包括:①眼神暗示。這種暗示是很多老師會在課堂上用到的,在某一個學生出現與課堂內容無關的行為時,老師可以采取這種方法提醒學生。②手勢提示。手勢提示學生重新專注于課堂聽講,比眼神暗示更為巧妙。如老師可以在朗讀課文的時候或者是檢查課堂練習的時候有意地走到開小差的學生面前摸摸學生的頭,讓學生不好意思再繼續下去。③運用一些常規口令,如老師說:“一、二、三。”學生回答:“請坐端。”老師說:“小眼睛。”學生答:“看黑板。”老師說:“小耳朵。”學生答:“聽仔細。”老師說:“抬頭。”學生答:“挺胸”……這些都是能有效地將學生的思維拉回課堂而又不會打亂課堂節奏的方法。
常言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既然是一種新的學習習慣,我們教師除了有意識地去培養,去提醒,去督促學生養成,還要堅持,堅持到每一堂課,堅持到每一個活動。只有我們不斷訓練學生學習“傾聽”,學生才能擁有“傾聽”的能力,學生才能真正掌握“傾聽”這把金鑰匙!讓我們注意到每一個細節,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在聽中生疑,聽中解惑,聽中成長,聽出聰明的頭腦,聽出精彩的人生。 (作者: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