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豪放派詩人、軍事家辛棄疾曾發出感慨: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一代抗金名將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我們行走于世,難免會遭遇人生低谷,如何才能做到身處低谷,卻心懷釋然呢?
被譽為“兩個半圣人”之一的王陽明為陷入人生低谷中的人們指明了方向:凡事要向內求,不要向外求。
推薦一本在浮躁迷茫的現實中,能讓人清心明目的好書:《王陽明全集》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也稱王陽明。在中國歷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公認有“兩個半”,分別是孔子、王陽明、曾國藩(半個)。
梁啟超說:“陽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學術像打藥針一樣令人興奮,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學結束,吐很大芬芳。”王陽明也被曾國藩、張居正、孫中山、稻盛和夫奉為精神領袖。
01培育內心信念
宦官劉瑾魅主擅政,打擊報復直言上書的王陽明,將未死于杖刑之下的王陽明發配至蠻荒之地--龍場,當年的龍場是一個荒蕪的小村落,生存環境極其惡劣,而且這里居住的基本都是少數民族。
在這里,王陽明親眼見識了被發配邊塞,途經此處的京吏主仆3人,因不堪環境惡劣和內心凄苦的折磨,相繼自絕的慘狀,王陽明無比傷感,他的內心也不免生出幾分凄涼:人生短暫,自己的一生難道就要蹉跎在這里了嗎?
相信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會有的心境,是消極認命,還是積極對待,王陽明在流傳后世的《古文觀止》名篇---《瘞旅文》中為我們講述了答案:“自吾去父母鄉國而來此二年,歷瘴毒而茍能自全,以吾未嘗一日之戚戚也。”
王陽明沒有一天自怨自艾過,他的秘訣很簡單,那就是---心態好。
王陽明有自己的信念,他的信念是儒家的君子人格。
來到龍場之后,王陽明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圣人處此,更有何道?王陽明想知道,如果孔孟這樣的圣人面臨類似處境,又會怎么做呢?
02主動找事去做
王陽明和2個隨從一路翻山越嶺來到龍場,每個人都渾身疲憊,到了龍場,大家最想做的事就是好好睡一覺,但是這里簡陋到沒有地方睡。到龍場不久,隨從們便紛紛病倒,王陽明則心甘情愿當起了仆人,他親自燒水劈柴煮粥,伺候這些病號,直到仆人們的身體都漸漸好起來。
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沒有房子那就自己蓋房子,王陽明和仆人就地取材,自給自足建好了屋子。沒政務,那就讀書。王陽明在山上挖了個洞穴,改成居室,并在這里研讀《周易》。
他堅信,人的命運是在各種主客觀因素交替影響下不斷變化的,只要希望沒有破滅,只要自己努力,未來一定會大有可為。
正是在這種簡陋的環境里,王陽明安于讀書,靜心思過,領悟了許多道理,心胸也隨之開闊起來,就連平時苦不堪言的各種體力勞動,在他看來也變得充滿了樂趣。
他與當地人和流亡至此的漢人談天說地,論古道今,與原本語言不通的當地人成了朋友,還教當地人伐木建屋,替他們排憂解難.......,總之,在龍場的幾年里,只要能干的事,王陽明都想辦法干了。
人總是要有所寄托的,精神力量是做好一切的基礎。在遭遇困境時,我們需要通過不斷做事來充實自己。承認現實,從能做的事開始做起,是走出困境重新開始的第一步。
正如林清玄所說:“你的環境并不能決定你的未來,你的過程也不能決定你的未來,而是你心的向往決定了你的未來。”陷入人生低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失去爬出低谷的勇氣。
03不為外界所動
《孟子》曰:四十不動心。如果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祿,內心當然會隨著外在得失而不斷起伏。
科舉時代,很多讀書人都將當官作為人生目標,一旦官場失意,人生仿佛失去方向,而對王陽明來說,科舉只是一個手段而不是目標,他說這是做事業、養父母的一個條件,但這永遠不是最重要的事。
科舉落榜,同社考生以落榜為恥,王陽明落榜,而他卻說:世人以不及第為恥,而我以不及第動心為恥。
在農場艱難困苦的三年里,王陽明對心的力量又有了新的體悟,一開始他對得失榮辱都可以超脫,但生死一念尚覺未化,于是在困難的生活中經常問自己:“圣人處此,更有何道?”
他把自己被發配到貴州龍場的經歷,與孔子在陳國無糧的困窘相比:孔子毫不悲觀畏懼,他王陽明也沒有坐地興嘆。孔子的得意弟子顏回能“一簞食、一瓢飲”,活得怡然自得;王陽明也能住山洞,食粗糧,飲冷水而不改志向。同時他也為自己的行動與圣人行跡不謀而合,感到驚奇和自信。
人性是與生俱來的秉性,而天道是世間萬物度化的規律,圣人之心與萬物之理的溝通契合,正是一種心靈和宇宙的融通合一。
王陽明在一夜之間參透了生死,參透了天地間的奧秘。“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這就是有名的龍場頓悟。
人生無法選擇順境或逆境,但可以選擇對待順境或逆境的態度。熬過百死千難,回報將無比豐厚。
王陽明砥礪自己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他以自己的一生書寫了一個大大的真理: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的內心。他在《王陽明全集》中告誡世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他也給陷入人生低谷中的人,開出了藥方:人人自有定盤針,萬花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人生若多向王陽明學習,便能少走一段彎路。當內心煩躁時,覺人生多崎路時,讀一讀《王陽明全集》,自然會收獲人生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