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潤州作代人寄遠
去年相送,馀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
對酒卷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恰似姮娥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
- 少年游:詞牌名,又名“小闌干”“玉臘梅枝”等。此詞雙調五十一字,前段六句兩平韻,后段四句兩平韻。
- 潤州:今江蘇鎮江。
- 馀杭門:北宋時杭州的北門之一。
- 姮娥:即嫦娥,月中女神。亦代指月。
譯文:
去年相送于余杭門外,大雪紛飛如同楊花。如今春天已盡,楊花飄絮似飛雪,卻不見離人歸來,怎能不叫人牽腸掛肚呢?
卷起簾子舉起酒杯,引明月作伴,可是風露又乘隙而入,透過窗紗,撲入襟懷。月光無限憐愛那雙宿雙棲的燕子,把它的光輝與柔情斜斜地灑向畫梁上的燕巢。
創作背景:
此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蘇軾時任杭州通判,因賑濟災民而去潤州(今江蘇鎮江),為寄托自己對妻子王閏之的思念之情,他寫下了這首詞。
他在杭州之時遠離激烈的政治爭斗,無異于一種精神上的解脫。杭州天堂般美麗的湖光山色,市民與同僚對他的尊敬,僧人與歌伎對他的崇拜,都使他感到從未有過的愉快。續娶的年輕妻子和牙牙學語的兒女也使他感到天倫之樂的愜意和溫暖。杭州成了他的人間天堂,每一次因公而暫時離開杭州都使他依依不舍。
熙寧六年(1073)冬天,他又被兩浙轉運使派往常、潤、蘇、秀等州賑濟災民,直到第二年入夏才回杭州。這是他離開杭州最長的一次,眷戀之情自然更為深切,沿途曾寫有不少詩詞表此衷曲,此詞就是其中之一。最近學習的這幾首詞很多都是出自這個時期。
此詞是蘇軾假托妻子在杭州思念自己之作,其實是寫自己的不歸之感,含蓄婉轉地表現了夫妻雙方的一往情深。
這首詞有點特別。作者有感于行役之苦而懷戀杭州及其家小而作此詞,可是他托以“代人寄遠”的形式,即借思婦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來表達他的思歸之情。
此詞上片寫夫妻別離時間之久,訴說親人不當別而別、當歸而未歸;下片轉寫夜晚,著意刻畫妻子對月思人的孤寂與惆悵。詞用飛雪似楊花和楊花似雪這兩個比喻貫穿上片,結構精致,文思巧妙。全詞情景交融,如一幅幽美的畫卷,運用對比與類比手法,營造出一種幽深、纏綿的意境,新奇別致,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