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教育這個詞匯比較敏感,一是對自己的教育經歷很不爽,大學教育幾乎荒廢甚至倒退。二是一段支教經歷,讓我思考了關于教育對兒童成長的意義。所以,今天看了郝景芳的一個訪談,就馬上敲出下面的文字,是對通識教育的向往和如何實現自己的二次教育的想法。
郝景芳是84年出生的,從小就是學霸,本科清華天體物理系,現在讀經濟學博士,愛好寫作,做兒童公益教育事業。她說,跨領域學習就是一種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就是教人在宏觀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知道這個世界的原理,以及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關系,在此基礎上主動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教育和技能。
這正是我腦海中理想的教育模式。
其實現在回想,高中時候的教育算是離通識教育最近的時候了,但是深度遠遠不夠。因為以高考為目標,所有進一步探索都被視為浪費時間,老師們更沒有功夫為你建立一套思考方法,比如我當時想詢問一些感興趣的外國文學,量子物理,基因工程等知識,都被老師說過,這是課外知識,不用知道。
通識教育應該在大學實現。但是隨著世界各國大學入學率不斷提高,大學不再是極少數精英的特權,而變得越來越普遍。大學教育從貴族教育的神壇上跌落下來之后,大學生首要擔心的是畢業后的就業。職業大學教育的趨勢就越來越不可逆轉。現在,即使在美國,也基本只有一些優秀的私立大學還堅持通識教育的傳統,通識教育對于絕大多數大學生來說其實遙不可及。
拿我的大學經歷舉例,陰差陽錯報考了語言專業,卻迷之想學習自然科學,問大學老師該怎么學,她直接說,不可能。
想來,其實是可以依靠興趣自學彌補通識教育的缺失,畢竟有四年的時間。但是,那時候沒有一個過來人帶領你,而自己又陷入一種強烈的焦慮和迷茫中,不知道未來的路在哪里,那種對生活的焦慮沒有辦法使人靜下心去學習感興趣的東西。大學就真正成了職業教育,無法給學生提供一條橫向學習的機會和出口。
但是內心深處那顆好奇的種子還是要發芽,這種通識學習不一定提升賺錢能力,但是越學越知道知識是一大同,一個人所能做的事情,不僅僅依賴于專業技能,需要有更廣泛的視野、更全面的發展以及對人性更深的理解。
那么,如何有意識的自我教育呢?結合自己的經驗,我想到以下幾點。
首先,職業是立身之本。需要依靠它來養活自己,證明自己在這個社會上的存在。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介質和渠道,來了解社會的構成,發展,來認識人性,以及由人衍生出來的經濟,政治,管理。還有一些有趣的職業tips,比如,職業心理,職業裝,當自己親身參與,可以從中洞察到有趣的人性。所以,在每周的40個小時里,可以有意識的提醒自己不要在routine tasks中迷失,盡量花一點時間學習行業的經濟規律,領導的管理方式,未來的戰略方向。通過工作,檢驗自己的理解力,執行力,洞察力能否經得住實踐的考驗。
生活不可能全部由工作構成。除去工作的閑暇時間可以更深一步探索自我。
與藝術碰撞,找到人的情感心流: 比如用寫作來探討自我的表達方式,用攝影,,音樂來捕捉瞬間的美感,用書法來沉淀和專注。
探索物質原理,體驗創世紀的快感:閱讀物理,生命科學,理解自然世界的構成。
用旅行和運動讓五官和身體親自體驗愉悅。
不要期待財務自由后周游世界這樣的“理想生活”。生活沒有辦法被高度簡化,一天天的日子就像擠牙膏,一次只能擠出來一點夠今天使用,無法預測明天會擠出什么味道的牙膏來。
不要再說自己錯過受教育的機會了,畢竟,誰沒有錯過呢,而勤勤懇懇,一刻也不松懈的探索認知的邊界,這個課堂上,誰都是一輩子的學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