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同樣的工作,為什么一個人步步高升,另一個人卻原地踏步?

圖片來自網絡

高中時,我們的語文老師孔對我們講過一段她自己的高考經歷。她和那時上高中的我們一樣,典型的文科生,數學差的就像珠穆朗瑪峰和死海的距離難么遠!

盡管遠,但目標是高考,她和朋友的想法是,就算爬也要努力縮短二者之間的距離。

她的好朋友梁,在高考復習前,梁似乎比朋友孔還努力,最起碼看起來是這樣的。

每天早起帶著早餐就去背書,課間不出去埋頭做題。盡管這些,還是高考落榜了!

而孔,沒她那么努力,卻考入了大學,看到這樣的結果,梁留下了委屈的眼淚。明明她比孔努力,可結果卻不盡人意!

事后,孔老師也談起過那時自己的心情:她高考落榜我勸她,我提她抱怨高考不公平,但是,其實我也非常委屈,雖然我不像梁一樣用功都讓所有人看見,晚上熬早起早。但不能說我沒有努力,是因為我知道自己的學習高效時間段,晚上沒有效率,所以我從來不熬。我為了減少數學的拉分,我幾乎把數學書上的例題都背完了,最后才考了76分。

梁,她是用功,但她練習的全都是,她會的那種類型題,從不接觸一些,陌生的難一點的題,她只在熟題的方面徘徊。而我則背的更全面些,也苦練了各種題,每種題型的大概思路都會一點點!

梁,就是這樣,總是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徘徊,不敢嘗試別的困難,深怕受挫,哪怕是高考。

圖片來自網絡

如果你總在,舒服的地方徘徊,那么你一定不會有進步,就像一件事你做了1000遍,那你還是只會做一件事。本領和技能也并沒有增長。

如果你敢于嘗試,就算你做10件不同的事,那你會的也比做1000遍的事有效果,因為你做會做十件事,而不是只是一件。

很早之前我也講過這么一個故事。有兩個同一學校同一專業同一班級的畢業生。同時進入社會,兩人的共同點就是愛跳槽。

兩人總是一個工作做不了半年,就跳了。

而五年后,兩個跳槽的人結果卻是大不相同。一個人成了大公司的經理,另一個人仍是公司的小職員。

兩人做的,都是同樣的事,為什么兩個人的結果卻截然不同?一個人步步高升,另一個人卻原地踏步?

兩人同樣是跳槽,原地踏步的人,只是憑工資的高低從一個公司跳到另一個公司,而沒有目的的學習,只是將自己已有的知識一遍又一遍的自動化。

而步步高升的人,他是有目的的跳槽,從一個公司跳到另一個公司目的都是不相同的。他把每一次跳槽的都當作一次學習的機會,跳了無數次槽,學了無數本領,因此職位也越來越高。

圖片來自網絡

之所以有這樣的結果,跟心理學上的一個現象有關,該現象叫做——舒適區。

所謂舒適區,就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在這個區域里,每個人都會覺得舒服、放松、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這個區域,人們就會感到別扭、不舒服,或者不習慣。

就像梁一樣,之所以只復習自己會的,是因為那些簡單,不費腦。如果做難一些的題,她就會感到不舒服、別扭。因此,她不敢脫離舒適區,一旦脫離就會失去安全感!

安全感!當有它時可以讓你心安,但稍稍脫離時它可以讓你提升,如果你一直尋找所謂的安全感,并不敢脫離它,那么你就只能原地踏步。

其實,舒適區是人們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狀態,也是人們固有的習慣、觀念、行為方式和思維定勢。比如,習慣了右手刷牙的人,讓他用左手刷牙,他會很不舒服。如果他是使用右手寫字的人,請他用左手寫字,他也會不適應。也就是說,在他的心理舒適區內,他只能使用右手刷牙、右手寫字。

可是,那不代表他不會左手刷牙和左手寫字,他是會的,可是他就是不愿脫離舒適狀態,就像冬天早起的被窩一樣,舍不得脫離!

圖片來自網絡

沉溺于"舒適區"的人,其行為表現為:懶惰、松懈、倦怠和保守。久而久之,會感到迷茫、無助和沒有方向!

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剛開始是舒適的,待到水熱之后,想要脫離卻已經無能為力了。

因此,我們只有"突破舒適區",主動尋求改變,才謀求更好的發展。

突破舒適區的過程起初可能并不是那么如意,可過了一段時間后,你就會有新的發展,就像剛買來的鞋穿著很夾腳,穿了兩個星期以后就會開始感到舒服了!

不要將自己過于沉溺于安逸的舒適區里,也不要太被自己所付出的無限循環的重復工作而感動了自己,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而已!

當你感動了天,感動了地,感動了你自己!卻沒有改變成績或加薪升職,就證明你沒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努力!

親愛的,開始邁出舒適區的第一步吧!

盡管艱難,但前途大好哦!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