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llow the yellow line
題記: 我們愿意為死去而永遠活著的燦爛臉孔排演每一場“重魅”之旅------因為其美麗而破碎。
0.1版本:FOR Anita 為你鐘情
原本這一段是會淹沒在談《緣份》中的,但對梅姐實在情不自禁,因此只能歪樓。
? ?
這個鏡頭沒有在電影中被特殊處理。但因為太注意梅姐的演繹,所以捕捉到了她眼角下低的這一楨。梅艷芳的每一次出場,所有的服裝在她的身上幾乎就成為一場行走的時裝秀。就算今天穿著如此在任何一個時尚場合,她依舊可以獨領風騷。21歲的梅艷芳演一個配角都那么的壞,壞到讓三十多年后的我感到心疼。梅姐和哥哥電影中,兩個人總能夠各有千秋,無奈這一部,哥哥難得演繹一次幸福追夢人,而梅姐卻早早埋下了孤身走我路的定位,看到最后竟然想說最多的是梅姐。
片頭中,Anita戲謔Paul來過”五月花“,當時并不知道梅姐身份的設定,雖然知道是戲謔,但從梅艷芳的口說說出來的話,不免帶上了悲情色彩,連這樣的調侃之詞也讓讀者玩味。她對Paul從戲耍到動情,從錢到情到時間,她可算是全部都十分投入。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故事中演了主角,但是在Paul、Anita and Monica的故事中,Anita無可奈何成為了最耀眼的配角,但這仍絲毫不削弱她的一股子精氣神。也許對于梅姐的演繹路子過于熟悉,我們看到Anita的所作所為,似乎就看到的是梅艷芳為哥哥所做的一樣。盡管出于不同的情感,但梅姐生活中也好,戲中也罷,一樣的豪氣干云。
轉念在想為什么這個鏡頭讓我那么難以釋懷。或許是對梅姐本身經歷的熟知更讓本人對這個鏡頭有著深刻的情緒。念及梅姐一生多次無結果的愛情,甚至想起她在經典演唱會第八場最后的那一番自白: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也許她曾有機會,正如電影中可以有機會去抓住可能圓滿的愛情,但是因為她是阿梅,所以她放開了。
此時張國榮備受抑郁癥困擾,仍舊帶病堅持為好友獻唱:Monica 與 緣份
01
對于張國榮,每一個鐘情于他的人,都有一個故事,甚至好多的故事。今天不談他的其他作品和故事,就說電影《緣份》。
的確,不是每一個男明星都能夠hold 住老式眼鏡,白襯衫、線衫和張國榮讓這一種別樣的香港味道到三十多年以后的今天依舊值得寵愛。
談電影,如果純為了懷舊,這電影自然是不錯的選擇。畢竟一次性可以把握住三個巨星前時代的演繹,絲毫不遜色于今天的一干鮮肉的表演。
談電影,如果為了“緣份”二字,在愛情里,緣份(緣分,其實應該這個才是正確的寫法?)似乎是十分奇妙的催化劑。沒有緣份的愛情顯得跟時下最現實的交易差不了多少。但是說真的,在最近幾年我所接觸的愛情觀和愛情故事里,我們已經很久很久沒有用“你我之間真有緣”這樣老土的句式了。事實上,Paul跟Monica第一次見面是真的緣份使然。但后來種種都在給電影的名字打臉,其實就如今天談,一個人有沒有時間同你見面一個道理,忙與不忙都只是人本身是否愿意為你花那個時間罷了。而所謂緣份更是男主角一心設計來的。Paul使勁地向Monica靠近。之后影片幾乎以一種當下流行MV的方式展現了兩人的幸福愛情故事。
這也許是張國榮電影中為數不多讓人幸福感十足的橋段了(《縱橫四海》是哥哥的一部例外)。盡管后期頗有些假“虐”,但是對于真正陷于愛情的Paul來說應當是相當虐?!扒蠖坏谩彼坪跏秦灤毒壏荨肥冀K的。
這也許是今天《緣份》重映能夠給我們的第三個點。Monica陷于多種復雜的感情關系,前一段感情本就是三角戀加婚外戀,與Paul這一段其實蠻像校園戀愛的,還有一系列社會人的追求。她等到Benzman 三年的過程中是一個道德上令人反感的“求取”過程。這個男人又帥又暖又有錢,只不過多了一個wife在身邊。作為普通女生的Monica在這段感情中痛與愛各一半。這個故事在今天觀眾看來實在是太低段位,but回到三十多年前也有一番生活啟示錄的意味了。Benzman最后還為之離婚??催@一段感情的時候,不免要讓各位少女醒醒,清淡口味的愛情故事只能當做雞湯療傷,切不可信以為真。沒有多少人可以為了Monica這樣一個以美麗著稱的女人守住一身的荷爾蒙。佟大為在吳奇隆的婚禮上說,男人有錢就變壞。因此Monica心里還是不敢接受。
而Monica與Paul這段溫馨的校園愛情社會1.0版本,以地鐵擁吻結束。如果硬要為這段感情說出一個道理來的話,盡管今天他們兩個在互相逗趣的游戲中找到了“緣份”,但是熟知現實的觀眾如今早已經明白,童話里公主和王子在一起之后,童話就結束了。但生活卻才剛剛開始,也許會遇到一個狠心的王后,又或許會有國破家亡的生存問題。在紅塵里的愛情故事更加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畢竟在故事里彼此才二十一二歲,定終身可能還是太早了些。
那“緣份”制造者Anita,其實是電影里最討喜的角色。畢竟這個角色太理想主義了。早前就看過評論說Paul應該跟Anita在一起,這樣一定會很幸福。富家女和對Paul十分的愛,的確為兩個人假定的愛情打下了十足的保障。然而,Paul并不愛Anita,這是一個問題。也是今天很多“求而不得”故事中最核心的點。以前總覺得愿得一心人太難了,如果有一天能夠遇到一個對我十分相許的人,就算不那么熾熱的感情,我也愿意日久生情一番。但如果真有切身經驗,便知道,感情一事并不能如經濟學說一般精打細算,權衡利弊后再圓滿的。
電影本身,硬要說在談什么,其實談的最多的恐怕是Mass Transit Railway。當年邵氏制作電影的時候,地鐵應該是只有荃灣線一條吧,不然回到今天的港鐵玩這個“緣份”游戲,如果能夠成功,那真的是緣分天注定咯!當年這片子或許收了很多地鐵公司的贊助,畢竟連英文片名都是一個宣傳地鐵安全的口號:below the yellow line。
那么,人生有沒有yellow line?
02
也許對張國榮和梅艷芳都有著特別的情緒,時隔三十二年的電影在大陸上映,再看的時候,心中充滿了對導演的愛,導演用最直截了當的形式留下熒幕上最純粹的哥哥、梅姐和曼玉。
無須拿任何的影片欣賞的角度來看1984年的電影作品,邵氏作品,方逸華監制,本身代表的就是一種當時的時尚文化。盡管不是第一次看這部《緣份》,但是看的時候仍舊是一切如新的滋味。
時間在往前走的過程中產生了一種隔離的美感。尤其當一切物是人非的時候,唏噓之外更多的是對美好得以存在的感恩。
1984年,張國榮28歲,啊,想來這片是為了紀念哥哥六十歲才上映嗎?張曼玉20歲,剛剛獲得83年香港小姐亞軍,梅姐21歲在82年拿到了新秀冠軍。也是這一年張國榮的《Monica》改變了抒情十足的香港音樂。怪不得我差一點認不出作為女主存在的Monica,認不出她是我多么認真沉醉過的阮玲玉。的確如果有契機,我一定要為《阮玲玉》寫一篇文,因為關于”阮玲玉“要說的不是香港電影而是中國上海更多些。年輕的張曼玉的嬰兒肥讓我不敢相認,作為一個剛進公司的新人的Monica就如當下每一個年輕美麗的女孩一樣能夠讓荷爾蒙成倍釋放。
彼此都是20歲出頭的年輕人,在地鐵玩的這個游戲真是有趣。Anita就如同是一個另一輩的人一樣在這場年輕人的戀愛游戲中做了一件最不想做的事情,成為了Paul最棒的外援。整個電影都在輕松的氛圍中往前推進,全靠顏值和今天作為巨星的光環撐下來。但若有思考也許還是很多話可以說。
1984年如此美好,因為愛情,可以奮起爭取,因為愛情,可以一個人看著幸福帶著不屬于自己的幸福遠走。
2003年如此.....這一年孤獨的生活里,我感覺自己離梅艷芳和張國榮更近了些。來了魔都之后,我幾次把02/03年的東西翻出來看,把經典演唱會拿出來看, 你一點點看到他們,看到過去歲月。似乎死亡最好的事情就是把一切封存,把記憶和時光留住了。
看《緣份》,看到了他們青春模樣。
不因為愛情,因為愛情不相信《緣份》,今時今日無論誰都無法永遠伴你身邊。
唯望此愛 愛未老
愿意今生約定 他生再擁抱
----《今生今世》
03272016觀1984《緣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