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暑假剛開始那段日子,有位讀者發(fā)來私信說,高考失利了,你說我應(yīng)該選擇一個技校去讀,還是外出打工?去技校讀,怕學(xué)不到真本事,到頭來浪費時間和金錢,外出打工,又不曉得自己適合做什么,好苦惱。
我回復(fù)他說,我無法給你確切的答案,任何一種選擇都有無法預(yù)知的結(jié)果,你要學(xué)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zé),這世上哪有一馬平川的路,選擇一條路,就要徑直走下去,時刻做好披荊斬棘的準備。
當(dāng)時,他醍醐灌頂般表示自己頓悟了,連說幾句謝謝,這事就過去了。
而今,暑假已經(jīng)結(jié)束,他又發(fā)來私信,表達了同樣的苦惱。
我什么也沒說,下意識翻了翻他的微博。翻了兩三頁我停下了,心里只有兩個字——呵呵。
整個暑假,他不是在追劇,就是在打游戲,又或者,和女朋友看電影,吃大餐,票根曬了一張又一張,餐廳換了一家又一家,9號那天下午還在官網(wǎng)搶iphone7呢,微博上抱怨說,真他媽卡,不過,還是被老子給搶到了。
回味一下,他的訴苦簡直是一種表演,一種炫耀。他自己或許并不知道吧,像大多數(shù)喜歡訴苦的人一樣,明明過得很舒服,偏偏要喊這里疼那里痛,一副垂死掙扎的模樣。
你有時間訴苦,就證明境況并不太糟。
如果你真的苦,哪有時間訴苦,早硬著頭皮上了。
02
老家有一個鄰居,剛滿五十歲,就被兒子接到大城市去住了。
每次過年回家,她都要在街坊鄰里面前,控訴一番兒媳的不是,拍著胸口說自己怎樣受盡刁難。吃飯的時候,都是她看著孫子,單等兒媳吃完了,才能吃,每天都要擦桌子,拖地,活得像個老媽子,沒有一點兒尊嚴。除了這些,樓上樓下,鄰居之間的漠然,小區(qū)里連個打麻將的地方都沒有,也成為她吐槽的點。說到動情處,甚至還抹了眼淚。
其實,老家像她這個年紀的人,很多都在務(wù)農(nóng)。春天忙著播種、施肥,夏天忙著打藥、鋤草,秋天一到,又要緊趕著掰玉米、刨花生、摘棉花,不忙的時候,還要擔(dān)心著天氣,整日里,心情隨天氣的變幻而陰晴不定。他們不以為苦,也沒有時間訴苦。
至于婆媳關(guān)系,那是歷朝歷代的老大難問題。再說,換個角度想,根本就沒什么。幫著看看孫子,收拾收拾家里,作為一個母親,不是分內(nèi)的事嗎?把自己想象成老媽子,或許是素日太閑,電視劇看多了吧。
總之,怎么看怎么覺得,她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說到底,像她這樣的人,就是自帶訴苦基因,跟生活本身沒有任何關(guān)系。就算你讓她回到鄉(xiāng)下,一樣會叫苦連天,走哪兒哪兒不順眼,看哪兒哪兒酸楚。
心里苦,再舒服的日子,也咂不出甜味兒。
03
小區(qū)里有個撿垃圾的大爺,據(jù)說年輕的時候欠了一屁股債,兒子要替他還,他不讓,說,冤有頭債有主,老子不死哪有讓小子還債的道理。迄今已經(jīng)七十歲了,依然風(fēng)雨無阻地撿著垃圾,一個人住在不足十平米的地下室里。
每天早晨,天剛蒙蒙亮,他就開始“工作”了,口袋里別一部老年手機,咿咿呀呀地播著京劇。許多晨跑的居民碰上他,總會問同一個問題,老趙啊,那么早就開始干活,不覺得苦?有時,他會呵呵一笑,搖頭說,有什么苦的,用自己的雙手去勞動,不僅不苦,反而心安。更多的時候,他什么也不說,就只是笑笑,繼續(xù)埋頭干活。
最近,他越來越忙了,據(jù)說,附近幾個小區(qū)都被他“承包”了。大家遇上他,出于禮貌搭個話,他也只是點點頭,以示回應(yīng)。車上的垃圾越裝越多,越裝越多,遠遠看上去,像一座小山,把他整個兒壓在了下面。
沒見他和別人打過一次麻將,下過一次棋,小區(qū)附近的晨練設(shè)施旁,從未看到過他的身影。他總是默默的,默默的,一言不發(fā)地撿垃圾,賣垃圾。只有在黃昏的時候,偶爾會聽到他爽朗地和路人打著招呼——剛在門口買了一籠包子,香著呢。
04
是的,這世上有一件極其矛盾卻又順理成章的事——
沒有吃過苦的人,往往叫苦不迭;真正吃過苦的人,看什么都云淡風(fēng)輕,哪怕一樁輕微的小事,都能成為快樂的源泉,甚至連活著本身都覺得很幸福。
如果你抱怨考試很難,那么你的日子一定很悠閑。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整日迷茫、憂慮,那么你一定溫飽無虞,有人為你的迷茫買單。
如果你“受夠了眼下的苦日子”,那么生活里至少還有一絲甘甜,喂養(yǎng)你說出這句話。
如果你真的很窮,那么你早就系緊腰帶,想盡一切辦法去掙錢了。
總之,你那么愛訴苦,一定過得很舒服吧。
舒服的日子過慣了,遇上一點點困難,就像天塌地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