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潛心寫詞作曲,止步七強,問鼎無望,誰也覺得是失敗吧。一位擁有一千五百萬粉的大V卻這樣評價:“因為【吾妻】看的超女,結果中國風原創歌手在一首【酒僧】后被淘汰。“一朝笑看人間蒼生,一夕夜里挑明燈”能寫出這詞的人,擁有更大的人生舞臺。”
1·
自從上次霍尊在中國好歌曲里用【卷珠簾】的古風詞驚艷了一票聽眾后,我總期待有那么一位原創女歌手能夠在眾多扭腰擺臀,吵鬧喧囂里有一絲新的詩意。
超女今年網絡比賽我沒看,唯一一屆我落下的比賽,意思是以前我期期都看。一來看網絡直播不是我的觀看習慣,二來近來工作忙碌客戶電話不斷,實在騰不出耳朵。
微博里關注的一位朋友,前幾天艾特我看一個視頻,說超女里掩藏了一顆明珠。此女擅詞而歌,在如今喧囂淺薄的文化氛圍里難得的厚重和沉穩。我感冒病中驚坐起,趕緊點開鏈接。
可我看封面上那位姑娘,短發,微胖,不像是是仙風道骨的人兒呀。
朋友發過來的是李雨【吾妻】的視頻:吾妻——李雨
前奏是四個小節的塤笛合奏,主要是八分音符和二分音符做節奏型,都已經給人憂傷悲憫之感。我虎軀一震,配樂的小樂器十分妥帖。
2·
第一句:“雨水打濕老黃狗,不撐傘的瘋姨娘”。嗯,怎么說呢,可能是才上場吧,緊張的心和氣息還沒沉下去,明顯氣在嗓子處,沒有沉到丹田呀,聽著我有點職業病出來了。
“第三排那個同學,來,把氣息沉下去,嘆口氣,嘆口氣,哎,對。”
雖然第一句唱功有點讓人失望,但場景很寫實也很獨特:“雨水”“老黃狗”“瘋姨娘”,這意境也是有點悲酸苦楚,我想看看后面有什么驚喜,這點支撐這我聽下去。
“一步一度走到老屋前啊,我人卻心慌張”,最后半句的轉音轉得很輕松,還是有些功底的嘛。
后面就漸漸進入狀態:“木碗疊在土灶上,而我偏偏不敢想。閉眼你又莞爾笑啊,俯身拾廂房。”歌詞的起承接得很緊,這一句的場景很真實,“木碗疊在土灶上”,“俯身拾廂房”,這場景讓我想起以前在農村的時候,媽媽在灶臺圍著圍裙做飯的樣子。
緊接著就是她唱功和歌詞的佳境來臨:“淡米粗茶過啊,寒時爐火亮。花前月下唱啊,提筆畫你一張”。讓我驚艷的樂段終于來了:“木門滲著香,蘿草圍滿墻。妻不怕衣舊,郎不嫌糟糠。”樂句結束的那唱腔,有京劇的韻味,又給驚艷添了三分。
“若不是你辭世別,吾半生未覺凄惶。”聽到這里,我默然流淚。天南地北本該雙飛客,一夕之間,往后老翅獨自幾十年寒暑。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新居故里仍聞,夜夜琴聲漾。天外邊的人啊,依然在我心上。墳前相思長,生死兩茫茫。若我遵道法,夢里擁琳瑯。越想見你時,天涯分外長。”見之不得,寤寐思服。
“女兒今要嫁,披了一身妝。回過頭張望,如你當年模樣。”媽呀,頓時淚奔。管他什么唱腔和樂章,我心已漾。
【吾妻】的靈感來自【項脊軒志】:“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3·
網上對這首歌有些非議:“唱功這么爛,還想來賣弄。不是民謠不是古風,不倫不類。“
我對她唱功,專業里說的是唱腔風格和氣息的結合有不同的看法。既然對方說,不是民謠,不是古風。我借鑒一下當年在音樂學院學到的知識來判定。大家都知道,我國在有流行音樂之前,是民謠和民歌。民歌代表作有:【幸福萬年長】,【好運來】,【辣妹子】等,顧名思義是民族唱法(唱腔)。代表歌手:彭麗媛,宋祖英,祖海等。近幾十年才有了西方的美聲唱法,代表作:【我的太陽】,【茶花女】,【圖蘭朵】等。
經過學院派的中西結合以后,于是就有了民美唱法。李雨的風格是民謠體加古風,剛剛好民古風。
李雨的經歷有些坎坷:
生于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寶清縣,中國內地流行樂女歌手,哈爾濱師范大學肄業。李雨有一個比自己大13歲的姐姐,由于父母年紀大了且勞動能力有限,李雨的家庭情況一直不太好。為了湊足學費,李雨在家具店里賣過家具、在酒吧里當過駐唱歌手,并兼職服務員。
李雨在上高中的時候,便輟學來到北京打工。之后,由于她的高中老師主動提出免去學費,一個電話把李雨從家具店帶回到課堂中。復學后的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哈爾濱師范大學,除了第一年的學費由姐姐資助,大學期間李雨幾乎沒讓家里出過一分錢。
大三那年,李雨白天上課,晚上就去酒吧打工,前半場當服務員,后半場上臺唱歌,等到了酒吧打烊的時候,又要放下吉他拿起掃帚繼續當服務員,要忙到早上六點再回到學校宿舍睡覺,每天只能睡兩三個小時。由于工作繁重,再加上紊亂的作息時間,李雨的身體實在吃不消了,無奈之下不得不再次輟學。
難怪她的詞里帶著悲憫和豁達。
在【吾妻】之后,我更喜歡【酒僧】:酒僧——李雨
“黃土散盡,清風無聲。
有苦是福,可福禍相生。
酒肉穿腸作朽翁,掃盡塵埃八面玲瓏。
若不成瘋魔,怎敢在人間走一程。”
最后一句,力透紙背的寫盡了濟公,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一把破扇,酒一壺,孑然又灑脫的一生足跡。像我們人在鋼筋森林的城市,夜夜舊夢卻是肆意的江湖。在層層偽裝的成熟背后,有一個少俠,他身背長劍,仗劍走江湖。
我自有酒飲天下,千秋夢中不擾塵。
笑我瘋魔笑我癲,原是你非解我人。
作者:唐詩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