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來討論定喘湯的應用
定喘湯:主治風寒外束、痰熱內蘊之哮喘證。臨證以痰稠色黃、舌苔黃膩、脈滑數為辨證要點。
清代王泰林在《退思集類方歌注》里說:“此定喘之主方也。凡病哮喘,多由寒束于表,陽氣并與膈中,不得泄越,故膈間必有痰熱膠固,斯氣逆聲粗而喘作矣。治之之法,表寒宜散,膈熱宜清,氣宜降,痰宜消,肺宜潤,此方最為合度”。
王泰林對定喘湯的評價是很高的。定喘湯的功效就是散表寒,清膈熱,降氣,消痰,潤肺。
對于哮喘病來說,我們通常會認為患者的宿根應該是寒飲,但是,對于一個反復長期的哮喘病人來說,用西醫的話來說,如果出現了慢阻肺,到了慢阻肺的那個階段的時候,它又會出現一個病根,就是痰熱膠固。
一但到了痰熱膠固的時候,可能治療起來,就不是單純的小青龍湯能解決的問題了,或者說至少不是單用小青龍湯就能解決問題的,我們需要著于痰熱膠固這個病機。而定喘湯似乎就是注意到了這一點。當然,如果碰到難治的痰熱膠固,單靠定喘湯也是力量不夠的。
我們來思考,對定喘湯主治折疑問之一
單從藥物組成分析,治療太陽病傷寒表實證的麻黃湯去桂枝即為治療喘逆上氣的三拗湯。
三拗湯加石膏即是治療肺熱咳喘之麻杏石甘湯,加薏苡仁即是治療衛表濕痹之麻杏苡甘湯。
此處的三拗湯已基本不具備解除外感風寒之功,而重在宣降肺氣。也就是說三拗湯在麻杏石甘湯和麻杏薏甘湯里,基本上不具備解除外感風寒之力,而是重在宣降肺氣。三拗湯的主要作用就是宣降肺氣,而不是外解風寒。
倘若咳喘是由濕痰蘊肺所致,我們就可以按上述方式組方,用三拗湯宣降肺氣,加蘇子燥濕化痰,或加二陳湯燥濕化痰。這是我們臨床上最常用的。
如果我們選用三拗湯合二陳湯,用蘇子易半夏,再加一味瀉肺的桑柏皮,也就成了風寒肅肺,痰不爽的華蓋散:麻黃,紫蘇子,杏仁,橘紅,桑白皮,茯苓,甘草。
華蓋散去茯苓、陳皮,加半夏、黃芩、白果、款冬花,即是定喘湯。
半夏與茯苓、陳皮,都屬于治療痰濕類藥,有熱加黃芩,也屬臨證處方加減之法。由華蓋散變為定喘湯,特征性的改變是加用了白果、款冬花。
白果與款冬花俱有斂肺定喘止嗽之功,可歸于古人所說.“劫藥”范疇,有“劫喘”之功。而在這里,白果與款冬花對于哮喘的治療有點“劫藥”的意味。
定喘湯是否源于華蓋散不得而知。
但至少有這么一種可能:古人在使用華蓋散加減(或三拗湯加減)治療喘證時,發現加用白果、款冬花會大大提高平喘之功。屢試屢驗,日久便演變成一張組成相對固定的方劑,為便于傳習,筆之于書,即為定喘湯。
這樣分析下來,定喘湯主治證中似乎不應該有“風寒外束”。從三拗湯演變到華蓋散,從華蓋散演變到定喘湯,是沒有風寒外束的。
方中一味麻黃伍于一隊里藥之中,且明言“不用姜”,似乎也不足以外解風寒。麻黃之用,重在與杏仁、蘇子配伍,與白果、款冬花配伍,一宣一降,一散一斂,調節、恢復肺氣之宣降。
而實際上,我們在用定喘湯辨證的時候,也不去辨患者有沒有風寒外束。如果真的辨出有風寒外束來,也許就不是定喘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