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學詞之: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每每鍾書會“格物致知”,圓圓會“格物致知”。


黃山雪景,王劍拍攝


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鍾書認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讀書種子”。她上高中學背糞桶,大學下鄉下廠,畢業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卻始終只是一粒種子,只發了一點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鍾書總是“格物致知”,阿圓也就“格物致知”。

楊絳先生如是說。

格物致知?終不得解。

原來,“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已失佚,源于《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此段。

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匯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

《現代漢語詞典》2012年發行的第六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讀書,能“格物致知”,乃智者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