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正論:遵循發展之道,創新編修《老街》卷
1、獨立成卷,服務名鎮創建
新《黎里鎮志》發軔編修的2006年,走過近三十年改革開放光輝歷程的黎鄉人民,基本擺脫了物質匱乏的生存狀態,開始過上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并日益迫切地產生繼承傳統文化、向往精神文明的心理追求。代表人民利益、服務人民需求的國家層面的政策設計適時迎合了大眾的意愿,由省與國家兩級推薦與評選歷史文化名鎮的導向性政策舉措也應運而生。其時,盡管具有方志見載的2500年鄉土既往史、具有為邦邑文獻實錄的1000余年梨花村發展史和名列政冊的近900年建鎮史的黎里古鎮,尚未被有關部門納入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行列,可涌動于黎鎮兒女特別是修志人心頭的“重振古鎮榮光、弘揚傳統文明”的心火,是何等的熾烈!“人生的真正歡樂是致力于一個自己認為是偉大的目標。(蕭伯納語)”如果說創新思維是人的“歡樂”心理的思想升華,那么,將創新思維的火花去引燃為修志而積累的材料之薪,使之爆燃璀璨奪目的志文輝華,這是修志者愈加“歡樂”的人生呈現;進而,將志書文卷之文華輝光,轉化為照亮黎里古鎮進軍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列的導向光標,這更是何等“歡樂”的人生狀態啊!
為達成此目標,較以往志書在卷例體系上邁出了最具創新意義的步伐,新《黎里鎮志》增設了《老街》卷。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國家文物局頒布于2007年11月20日的《關于組織申報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通知》,開宗明義寫著這樣一段話:“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聚落形成和演變的歷史過程,真實記錄了傳統建筑風貌、優秀建筑藝術、傳統民俗民風和原始空間形態,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價值。”《黎里鎮志》編修者似乎深諳《通知》真諦,在《老街》卷中對《通知》精神作出全方位的具體詳實的思考回應與文本落實。
其一,老街——反映黎里古鎮不同時期、不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聚落形成和演變過程的縮影。
《老街》卷首序第二節寫道:“黎里,一名梨花里,古時又以水名之曰黎川、褉湖。”唐及前朝,百姓聚族而居,形成梨花古村,村落處東西走向的三里河川西端一隅(東端也有一較小村落),隨著人口繁衍與中原移民的涌入,夾水而筑的民居邑廛逐漸向東延伸擴展,終至形成而今的三里長街又帶西柵老街的“丁”字型黎里老街區域,志文以判斷句式對黎里古地名作簡明扼要的交代,折射出老街的雛形、走向和概貌。志文繼續作較為詳備的以老街為典型建筑特征的黎里古鎮演變發展過程述介:“西晉永熙三年(292年),里北建普同院(后稱羅漢講寺),里中已有村落。唐元和四年(809年),湖州刺史范傳正奉旨疏浚平望至吳縣的官河,遣村官黎逢吉至梨花里整理河道,開辟道路,百姓感其恩德,為紀念之,遂改梨花里名黎里,穿村而過的河道也謂黎川。宋咸淳元年(1265年),黎里建造全真道院,后增建的欞星門石柱雕刻‘癸酉至順(1333年)’字樣證明,這是黎里有明確紀年的古建筑遺存。建炎初趙構南渡,北方隨附官民涌入江南,黎里人口劇增,東西兩個村落終銜接成‘市’。”晉之建寺,唐之浚川,宋之立柱和移民,寥寥數語,時間節點明確,發展脈絡清晰,重大歷史事件載錄在冊。黎川的拓浚,標志著勞動人民致力于水利建設,從而提高農業生產力,黎里古鎮發展獲得巨大的動力源,而寺院的肇建,反映了古代黎里民眾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對于身處生產力落后的封建社會中勞動人民來說,實乃撐起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這同樣是古鎮發展的動力所在。此節末,在明清時間節點上細化了老街情狀的記述,“自明清起,黎里屬糧食交易市埠,商旅匯聚,舟楫塞港,‘鎮之東柵,每日黎明,鄉人咸集,百貨貿易,而米及油餅尤多(徐達源《黎里志》)’。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黎里老街格局已成,黎川岸畔,街舍森蔚,廳廊櫛比,商鋪林立,行人摩肩,熙來攘往。”志文筆墨截取古鎮歷史鼎盛階段的商貿情況與街區建設,化點為面,再現了古鎮曾經的繁華。
《老街》序文以時間為序,對黎里古鎮形成和演變過程展開有點有面的概述,也落實了“在脈絡上追溯前志”的總撰新思路。
【注】圖片來自《黎里鎮志》,如侵聯刪。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