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主要講述在種族意識強烈的阿富汗,主人公阿米爾從背叛與偷竊罪惡的不安到自我救贖的艱辛之路。書中充滿他與他的朋友、仆人、兄弟哈桑之間的感人故事,令人震撼的友情、親情、家庭、民族、國家,命運……風箏象征阿米爾人格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追到了它,他的人格才會健全。那么風箏于你我,又象征什么呢?你要追的風箏是什么?
這本書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作者將故事娓娓道來,如月光柔和的傾進人的心里,觸動內心深處。細品小說,你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參與阿米爾和哈桑的情誼,了解阿米爾的種種做法的無奈與苛刻,理解哈桑內心的苦楚與堅忍,了解爸爸內心的苛責與矛盾。故事里的阿米爾、哈桑、爸爸、阿里、拉辛汗、索拉雅、塔赫里等等都是善良的人,故事里的他們有著各自的無奈和歡喜。
為你,千千萬萬遍!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忠誠的哈桑,充滿魅力!
阿米爾對哈桑懷有深深的歉意,世界對哈桑是不公的。想到哈桑的遭遇,要忍不住哭泣,但哈桑是個幸福的人,他熱愛生活!
哈桑的感情來自哪里又情歸何處?我們很難想象一個身軀較小的孩子內心能迸發出濃濃的不可抗拒的情感。不得不說哈桑是個情誼深厚的人,正如他的父親一般,重情重義!他是個忠誠的朋友,他是個忠誠的仆人,他是個孝順的兒子,他是個有責任心的丈夫和父親。哈桑的內心好像巨大的能量場,可以清掉母親的拋棄,朋友的不忠,主人的褻瀆,外在的侮辱,以及與生俱來的民族歧視、低微身份。他可以安靜的接受這些,但隨后又會將它們放下,然后調整自己忘掉不快,去迎接新的太陽。
即使在被阿米爾捉弄、被阿米爾背叛、被阿米爾趕出家里,在多年后哈桑依然告訴他的妻子和兒子他與阿米爾少爺之間的故事-那些他們一起長大、玩游戲、在街上追風箏的事情。在拉辛汗告訴哈桑爸爸去世的消息后,他抹了整夜的眼淚,并決定搬到喀布爾照料屋子,這是多么濃厚的情感啊。他始終牽掛和他一起成長的人,并在給阿米爾的信中寫到:我夢到有朝一日,你會回到喀布爾,重訪這片我們兒時的土地。如果你回來,你會發現有個忠誠的老朋友在等著你!
當有一天你回頭,你會發現我依然站在這里等著你。讀到這里不禁淚眼朦朧,有沒有人在等我們呢?
哈桑是個忠誠的朋友,哈桑是個人格健全且充滿魅力的人!正如他父親一般!
善良卻糾結的阿米爾
阿米爾是個善良的人?;蛟S有人認為他有罪,不忠誠不配得到哈桑和父親的愛。但我依然認為阿米爾是個善良并且可憐的孩子,正如拉辛汗所說:孩子,你對自己太過苛刻!
我認為阿米爾是個早熟的孩子,早熟小孩子的想法總是讓人擔憂害怕,他安靜不表達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主張卻不知是對是錯,他犯錯萬分愧疚卻不知如何救贖,將自己的情感逼到無所適從、無處安放。好像所有的一切對于他們都是無助和失望。
阿米爾渴望得到父親的關注,渴望得到家庭的溫暖,他認為是因為他殺害自己的媽媽,他的父親不喜歡自己懦弱的性格,他的內心是焦慮的。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嫉妒哈桑,哈桑擁有父親的關愛、擁有爸爸的稱贊、擁有勇敢的品質、擁有追風箏的技巧……對于一個孩子來說,當自己的負面情緒無法釋放,而身邊的忠誠朋友卻擁有更多時,很容易將不良情緒刻意釋放到自己親近的人身上,哈桑便是這樣的忠誠朋友。其實在阿米爾內心,一直有哈桑的位置,而且是舉足輕重的位置。
這是阿米爾在看到哈桑被強暴但他卻沒有挺身而出之后的一段內心獨白:“我看著哈桑被人強暴”,我自說自話。有一部分的我渴望有人醒來聽我訴說,以便我可以不再背負這個謊言度日。但沒有人醒來,在隨后而來的寂靜中,我明白這是個在我身上的咒語,終此一生,我將背負著這個謊言。哈桑的那個夢里,湖水中有鬼怪,它抓住哈桑的腳踝,將他拉進暗無天日的湖底,我就是那個鬼怪。自從那夜起,我得了失眠癥。
如果阿米爾不善良,他會失眠嗎?如果阿米爾不自責,他會認為這是咒語嗎?如果阿米爾不在乎哈桑,他會徹夜難眠的想著哈桑受到的傷害嗎?
擁有自由靈魂的爸爸
爸爸是個形象威武的英雄。正如每個人對自己父親認知的形象。在大是大非面前從來站在正義一方,即使獻出自己的生命。爸爸是苦難人的救世主,他愛自己的一切。他的家人、他的兄弟、他的朋友,熱愛自己的民族,熱愛自己的國家。
爸爸是個重情重義的人。他身材魁梧、目光矍鑠、無所畏懼,卻為了阿里的出走而嚎啕大哭,還有那從未有過的悲傷神情。他愛他的次子,即使難以像公眾表達,依然在哈桑過生日之際贈送他重要禮物。在美國的生活時常想著哈桑,“如果哈桑也在那就太好了!”。
他有深厚的民族情結!在他逃離阿富汗之際,他在煙盒中塞滿國家的泥土,那個可以讓他生根發芽的國家泥土。在生病住院醫生檢查之際,還因為醫生國籍是俄國人而憤怒,堅決不讓俄國人給他檢查身體。他愛他的國家,以及他國家的所有民族。
他有一個自由的靈魂!
兄弟難當,主仆難盡
兄弟情誼、朋友情誼,單方面瓦解。很難尋找一個理由和出發點,一方不斷的傷害和撕裂關系,另一方不斷的忍受修補。哈桑和阿米爾主仆關系漸漸明朗,這種關系沒有人歡喜,不是他們想要的結果,但卻是阿米爾在做的事情,哈桑只有被動的接受,他能做什么呢?他只能認為是不是我做錯了,是不是我過分了?這種思想一直纏繞在他腦海,以至于在多年后再次回到那座房子里,哈桑依然堅持住在那個黑暗的屋子,以防萬一阿米爾回來會讓他認為這是鳩占鵲巢。
回到現實,美好的中國生活中已經沒有天生的主仆只有朋友,朋友之間的關系有時候真的很微妙。朋友是在平等的基礎上互相獲取溫暖與能量,假如有一方能量環越來越大,另一方難免內心會不平衡,雙方話題越來越少,關系逐漸疏遠,朋友慢慢變成陌生人,在某個午夜夢回的時刻會忽然想起他/她,內心一陣唏噓,從什么時候開始丟掉了這個朋友,自己卻不知道。后悔也好、慶幸也好,空虛也好、可惜也好,時光一去不復返,我們是否還有解救之路?所以珍惜當下,與知心朋友共進退。無論如何,希望大家的友誼都可以天長地久。
我們的民族
如拉辛汗所說,阿富汗是個悲烈的民族,他們受到的束縛太多,關于種族的、關于宗教的,甚至是關于流言蜚語。讀完追風箏的人才知道阿富汗人的思維如同古代的中國,很難想象他們對于種族歧視的嚴重性,甚至要殘害哈拉扎人!對于根深蒂固的種族情結,我們沒有必要去追根溯源形成它的原因是什么,或許對于理解這種現象的形成非常有必要,但是對于突出這種民族文化的優勢卻沒有多大意義!
讓我們試著說明文化的優勢。阿富汗人的種族意識非常強烈,不能容忍外來種族踐踏自己的家園,這樣的人民讓敵人畏懼,2011年,奧巴馬宣布從阿富汗撤出全部美國軍隊。任美國國家安全局局長的奧多姆寫了一本書叫《蘇聯軍隊是怎樣崩潰的》,將阿富汗戰爭稱為“壓垮蘇聯的最后一根稻草”。
回到我們的中華民族,曾經也遭受聯軍侵犯、割讓土地、巨額賠款、內外戰爭等,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對外,最終取得了民族統一。隨著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國力逐漸發達富強,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安康。中國是個幸福的國家,是個和平的國家,是個可以看到未來和希望的國度。曾經我愛祖國只是課本上的文字,但閱讀完阿富汗后,我為自己的國家驕傲,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這是發自肺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