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很多時候家長都想和學生溝通好,但是有時候卻像針尖對麥芒,今天葉老師教大家兩個關于溝通的小技巧,大家看完了就可以學以致用。
? ? ? ?有的很多家長認為,說出自己的感受,可能意味著示弱。而"堅強"的人應該硬扛。但是,葉老師想和大家說: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示弱并不是沒有勇氣,而是一種溝通的策略。當雙方都劍拔弩張的時候,一方收起鋒芒,以一種圓潤的姿態去回應對方,這個時候,對方的鋒芒也會被你的柔軟所觸動,從而有所收斂。在人與人的溝通中,適當的示弱,能夠達到以柔克剛、以退為進的效果。
? ? ? 舉個例子,家長讓孩子每天練三個小時的鋼琴,孩子練久了很容易覺得煩躁,開始發脾氣。這個時候,如果家長使用自己的權威去壓制孩子,很可能就會造成家長和孩子的沖突。相反,如果家長說:今天媽媽心情不太好,你能不能讓媽媽聽聽你彈的曲子,你彈的曲子特別好聽。這樣的效果就不一樣了,孩子可能就會欣然同意繼續練習鋼琴曲。
? ? ? ? 生活中,我們對于自己感受的認知,往往有兩種常見的反應。
*感受一〉自己的愿望沒有被滿足一〉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愿望一〉他人很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
*感受一〉他人的行為一〉把自己的不愉快歸咎于對方,利用對方的愧疚心理一〉得到他人的回應。
? ? ? ?舉一個例子,父母對孩子說:你整天都在打游戲,這讓爸爸媽媽很難過。顯然,父母把自己的感受歸咎到了孩子身上,孩子聽了父母的話或許會克制自己不去打游戲。對于孩子而言,他不打游戲只是為了不讓父母難過,但他自己并不明白父母這么說的原因。如果父母換一種說法:爸爸媽媽希望你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你整天打游戲,對你的身體不好,這讓爸爸媽媽很難過。在這段話中,父母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感受,是來源于希望孩子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的愿望沒有得到滿足,所以當他們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愿望時,孩子了解到少打游戲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長,那他更有可能做出一個積極的回應,并且這個回應會是穩定而且持續的。
? ? ?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對大家有所啟發,也歡迎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