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媽后,你是選擇做職場媽媽還是做全職媽媽?
你如何平衡工作與家庭的關系?
所有媽媽在被問到這個問題時,都有點不知所措。
大部分女性在當了媽媽后,好像心就跟著柔軟了起來,內心深處的母愛光輝被喚醒,恨不得為眼前的這個小可愛放下所有,可回到現實,又不禁思考這個困擾現代女性的難題:我們到底該做職場媽媽還是做全職媽媽?
當職場媽媽吧,又覺得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了,當全職媽媽吧,又怕失去自我,我們到底該怎么做呢?
天生就心懷愧疚的職場媽媽們
前幾天,在某公眾號上看到一篇讀者來信,她是一名互聯網公司的職場媽媽,她在文章里傾訴道:自己平時工作很忙,孩子在上大班,這兩年一直很少陪伴孩子。每次看到朋友圈里面的媽媽曬出的陪孩子搭樂高,陪孩子學英文,陪孩子學小提琴,就特別的焦慮:“別人都是這樣陪孩子的,我到底在干嘛?”眼看著孩子馬上就要上小學了,以后就越來越不需要我的陪伴了。
因為上班,加班忙到沒有時間陪孩子,這位職場媽媽異常焦慮,覺得愧對孩子,不是一名合格的媽媽…值得深思的是,這種焦慮不在少數,大多數職場媽媽都會感同身受。
據BOSS直聘發布了《2019職場媽媽生存現狀調查報告》數據顯示,85% 的職場媽媽對小孩感到愧疚,甚至有10%的考慮轉型為職場媽媽,有61%的媽媽愿意為了孩子換一份賺得少,但自由時間更多的工作。
職場媽媽經常要被問到一個問題: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可真正有幾人能平衡得了工作呢?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畢竟有限。大部分的全職媽媽都是一心撲在工作上,下班后陪孩子的時間只有那么一兩個小時,有時候要加班時,回家孩子都睡了,第二天一大早就要出門,內心的愧疚感爆棚。
奇葩說辯手陳銘曾說:“只有生子帶娃的人才知道,男人和女人真的不一樣,男人上班就很容易忘記自己爸爸的身份,而女人即使有高薪的工作,也會時刻想著孩子?!?/p>
職場媽媽承受了太多的外在壓力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位自由職業的二胎媽媽的作息時間表,不禁為媽媽的自律而感嘆。在生完二胎后,她嚴格堅持“倆娃以后,精彩依舊”生活理念,不僅兼顧自己的事業和健身,還能在業余時間陪伴孩子,真正做到了作息規律,高度自律,事業和家庭兩不誤。
可是評論區里面的留言卻覺得這位媽媽太不接地氣,沒有一個媽媽該有的樣子:
“這個媽媽沒有一個家該有的家庭生活:做飯,洗碗,洗衣,打掃……不完美,不羨慕”
可是這位媽媽是育兒專家,也是作家,她的工作就是讀書、寫作和備課,每天工作7.5小時,業余時間陪孩子3.5小時,這不就是普通職場媽媽的日常生活嗎?她只是將工作擺在了第一位,業余時間都用來陪伴孩子,這樣不算兼顧工作和家庭嗎?
好像大家都只看到了她不需要像全職媽媽那樣整天圍著孩子轉,不需要買菜、做飯、做家務,就覺得她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那按照這樣的邏輯,所有的職場媽媽都不是稱職的媽媽了。
職場媽媽承受的非議何止這些,當孩子受到傷害時,有些人竟理所當然地將這一切責任推到職場媽媽身上,認為就是她們疏于帶孩子,才將孩子置于危險的境地。
幾年前曝出的上海攜程親子園教師虐童事件,許多人在怒斥教育機構疏于管理和教師品德的敗壞的同時,有些人竟將矛頭指向了職場媽媽:
可媽媽們也是受害者呀,看到錄像里面自己的孩子被老師虐待,難道她們不心如刀絞嗎?可有些人卻說這是她的責任,就是因為自己沒有放棄工作全職帶孩子,將孩子置于危險之中,可是這些危險是媽媽們能預料得到的嗎?
為了能給孩子更好的生活,竭盡全力平衡家庭、工作和孩子的全職媽媽們,在孩子遭受不公正待遇之后竟然要承受這樣的非議,這樣的邏輯,真是讓人義憤填膺。
放棄職場做全職媽媽,就沒有非議了嗎?
韓國現象級暢銷書《82年生的金智英》這本書自上市以來,爭議不斷,有些人說這是一部現代社會中年女性困境的真實寫照,讓更多人關心起“全職媽媽”這一群體,而有些人卻覺得這本書夸大了女性的困境,丑化了男人的形象。
為了更好的照顧孩子,工作沒有老公穩定,身為女性的金智英不得不辭職專職在家帶孩子。丈夫在一旁安慰她:“你擔心什么呢?我會幫你的。今后,你不用工作,讓我來養家吧”。
可金智英心里聽著特別刺耳:憑什么說幫我呢?這難道不是你的家,你的孩子嗎?
有些人覺得金智英太矯情,丈夫體貼,沒有家暴,又不是社會底層,為什么還有這么多抱怨??墒窃趥鹘y觀念看來,帶孩子和做家務本就是女性的事,怎么還能抱怨呢?
金智英因為抱著孩子做家務傷了手腕,去看病時,卻被老中醫說:“現在的家務哪有那么辛苦?!?/p>
金智英回懟道:現在的醫生連處方都不用寫,什么都是電子的,有什么辛苦的;現在的農夫種地有各種機器設備,有什么辛苦的?無論什么行業都受益于高科技,但人們依然會說醫生很辛苦,當老師很累啊。
帶女兒去公園散步,孩子睡著時,想買一杯咖啡,卻被路過的職員議論:我也好想用先生賺來的錢買咖啡喝、整天到處去閑逛……“媽蟲”還真好命……”
好像做了全職媽媽的金智英連休息時喝一杯咖啡的資格都沒有了。
不僅被周圍人看不起,就連孩子上幼兒園之后,想重返職場的她,才發現帶孩子的這幾年,自己逐漸被社會邊緣化,大學畢業的她連個像樣的工作都找不到了。
全職媽媽不僅要遭受社會的非議,面對被社會淘汰的風險,有時候還要忍受家人的冷嘲熱諷刺。
同事小靜生完孩子后辭職在家,全職帶孩子。
婆婆心疼自己兒子一個人養家辛苦,讓小靜多做家務。小靜每天起早貪黑的照顧孩子之外,還要做家務,安排一家人的飲食起居。
老公越發覺得自己對家庭的責任大,越發的懶,每天回家除了小靜做飯時陪陪孩子,其余時間都是躺在沙發上。有時候孩子哭鬧時,還埋怨小靜埋怨沒有教育好孩子,自己上了一天班,連個清凈的地方都沒有。
更令人痛心的是,全職媽媽因為熬夜和身體的原因猝死,不僅得不到大家的同情,反而被貼上“不自律”的標簽。
最近,一位27歲的全職二胎媽媽熬夜猝死的新聞引起大家的關注,這位媽媽因為熬夜引起心源性疾病,導致死亡。她死前還盯著手機,只是為了買些毛線,給孩子織毛衣。這本是一個讓人心痛的悲劇,卻讓人看到了人性深處最大的“惡”: 10000條怪她“太蠢”的言論,甚至有文章這樣評價她:“世界真的會懲罰不自律的人!”
全職媽媽們應該深有感觸,白天耗盡心力全心全意帶孩子,只有深夜在孩子睡著之后才有自己的自由時間,更何況這位媽媽并沒有娛樂,看手機的初衷還是為了給孩子買毛線,大家不僅沒有看到她對家庭的付出,單從表面上的熬夜就指責她不自律,真是讓心寒。
放棄職場,只為更多陪伴孩子的全職媽媽們,怎么就淪落成人們眼中的“媽蟲”,婆婆眼中不受待見的兒媳,老公眼中帶孩子的“保姆”了呢?
做職場媽媽會心懷愧疚,還要被人指責不陪伴孩子,放棄職場,做全職媽媽又會被各種瞧不起,甚至與社會脫節,那到底應該怎樣才好呢?
在夾縫中尋找第三條路的媽媽們
不管是職場媽媽還是全職媽媽,都只是一種選擇,無論選擇哪條路,媽媽們都要安之若素。
職場媽媽: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薇婭在生完孩子四個月之后,開始考慮重新規劃自己的事業,她經歷了最長的心理博弈:
“我本能的舍不得女兒,還想多陪陪她,而且哪都不想去,離開一會就很著急,老想著早點回去陪陪她?!?/p>
后來,她認真審視了一番——自己在家帶娃做事都比不上去家里的阿姨,而且每次老公回家都會跟她討論生意,她會不自覺地給出建議,內心深處還是想回歸工作。
“我無法全天候陪伴孩子,而她也會慢慢長大,會變得越來越獨立?!庇谑莾刃穆蒯屓涣恕:髞恚l現孩子漸漸跟她沒那么親了,剛開始也有點失落,后來她學會了適應孩子慢慢變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看著她的背影漸行漸遠。
年糕媽媽也曾分享自己帶娃的經歷,同是互聯網公司,平時工作特別的忙,但她每天都會抽出固定的時間來陪伴年糕,有時候可能只有半小時,她會心無旁騖地陪伴年糕讀繪本或玩游戲,如果哪天實在是抽不出時間,會讓糕爸代勞。即使不能時刻陪在孩子身邊,但她會調動家庭的資源去陪伴孩子,不斷肯定自己是一位好媽媽,讓她不再焦慮。
疫情期間,她需要在家辦公,年糕上午在樓下騎車,下午跟著去河道摸魚,傍晚會跟她一起準備晚餐。年糕媽媽說:不是只有學英語,學小提琴才有意義,孩子在戶外瘋玩,身體會更強健,與同伴玩耍會幫助他建立社交能力?!秷@丁與花園》這本書中傳遞這樣一個理念:在6歲之前,孩子的玩就是學。
其實,家長時刻圍著孩子轉也未必是一件好事,孩子會更加依賴父母,失去與同伴交往的機會。
職場媽媽,做不到全職陪伴,也不必苛責,只要盡力做到高質量的陪伴就好。
全職媽媽盡心帶娃,活出自我
全職帶娃,就一定會失去自我,被社會淘汰嗎?
未必。
知乎上有一位媽媽曾說,她全職的前兩年,也非常的焦慮:帶娃的艱辛、家務的瑣碎,加上老公的不理解,讓她幾乎得上抑郁癥。她也曾在網上找各種兼職:微商、優惠券返利…她都做過,可是都不是長久之計,她突然開始反思:既然已經選擇了全職帶孩子,為何不好好帶孩子,為什么要將精力用在別的地方?
于是她開始不停地看育兒書籍,學習育兒知識,陸陸續續看了上百本書。報不起早教,就自己在家給孩子上早教課,做游戲、聽音樂、讀繪本。同時,她還學會了給孩子做各種輔食和點心,學會了收納和斷舍離,清空了自己內心,學習了瑜伽,在接觸正面管教的課程之后,她開始學習正面管教師的課程,接觸保險之后又學了一些保險知識。
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后,她開始有了自己的職業思考,開始向教育和保險兩個方向發展,生活逐漸朝好的方向發展。
寫在最后:
奇葩說一位辯手總結的特別好:
如果我選擇全職帶娃,就不要用“獨立”的說辭抨擊我;
如果我選擇職場拼搏,也不要用“陪伴”的魔咒綁架我。
年初大火的熱門電影《你好,李煥英》的中文名是《Hi,Mom》,賈玲曾解釋以媽媽的名字為電影命名的深意:我媽媽不僅僅是我的媽媽,她還是她自己。
希望所有的職場媽媽們不要終日活在不能陪伴孩子的愧疚之中,也希望所有的全職媽媽們也不要被孩子還家庭綁架,勇敢地活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