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寫了嗎?
趕快去睡覺!
快點去吃飯!
這三句話我相信很多父母而言都太熟悉了,因為很多父母每天都在對孩子說這三句話,也在操心孩子的這三件事。
但是往往這樣的語言表達換來的不是孩子的順從,而是孩子的反叛,孩子變得寫作業不認真,不按時睡覺,吃飯也不積極了。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應呢?我想以感受來說明這個問題。
1、感受
人因感受而存在,沒有感受,我們人就不存在。
活人和死人的差別是,活人有價值體驗,有成就體驗,有喜怒哀樂,驚恐,害怕,悲傷的情緒體驗。死人是沒有任何感受的。
如果我們無法體會自己的感受,就會覺得人生特別的虛空,很難尋找到生命的意義。
感受就是當外界的某種信號傳遞到你的大腦神經元時,你的情緒的正面表達。這種信號可以是語言、行為、環境。
為什么我們說的話孩子會抵觸?
因為小時候被我們共情的機會很少。我們在和媽媽的互動中,我們也很少被共情,因此,成家立業后的我們,也用我們小時候被對待的方式去對待了自己的孩子。
舉個例子:
孩子怕黑,感受到了害怕,媽媽有五種回應孩子害怕的方式:
第一種:媽媽對孩子說:“沒事,媽媽在。”
第二種:孩子在表達害怕的過程中,媽媽沒有任何回應,就像媽媽完全忽略了孩子的害怕的感覺一樣。
第三種:媽媽否認孩子害怕的感覺:“一個人睡覺,有什么好害怕的,你總要學會自己長大。”
第四種:媽媽特別理智的去跟孩子談害怕是什么概念。
第五種:媽媽一直對孩子說:“不要害怕,不要害怕,不要害怕。”
這五種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被回應的表達方式。不管這5種方式是怎樣的形式,似乎我們長大后,都很難去真正的跟自己的感受待在一起。我們很難去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的同時被別人看到或被別人共情。
也正是由于小時候的這種培養,以至于我們都認為表達感受好像沒那么重要。我們在小時候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如“我害怕、我傷心、我憤怒”等等,但是沒有得到過任何的回應,久而久之,感受就被我們的理智和情緒給壓抑住了。
2、表達情緒與表達感受
一對夫妻約好在今天下午下班后去吃燭光晚餐,約定下午六點在地鐵X號線X站地鐵口匯合。
太太六點到了約定地點,發現丈夫還沒到,于是選擇等待,半小時后丈夫珊珊來遲,此時太太已處于爆發邊緣,看到丈夫后,情緒徹底爆發,劈頭蓋臉一頓說:”你怎么現在才到,我都在這等了大半天了,約定的時間你都遲到,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丈夫不甘示弱:“我遲到是有原因的……。”最終兩人矛盾激發,燭光晚餐沒吃成,反而一肚子氣。
另一對夫妻也同樣約好下午下班吃燭光晚餐,結果太太先到,丈夫遲到半小時。此時太太也是處于爆發邊緣,看到丈夫后,說了一句:“你知道嗎,我剛剛出了地鐵后沒看到你,我好無助。”
丈夫聽了后內疚不已,緊緊的給太太一個擁抱,由于對太太的心疼,愉快的吃完晚餐后又給太太買了個包。
從案例中看出,帶著情緒的表達往往會將事情推向不好的一面,而感受的表達對事件的發展更加有利。有句老話說的好:沖動是魔鬼,這個沖動就是放任情緒。
同理,我們對孩子說“快去寫作業、快去吃飯、快去睡覺”這種語言,當說了幾遍發現孩子沒任何反應的時候,你情緒處于爆發邊緣的情況下,你下一句對孩子說的語言,是表達感受還是表達情緒,對孩子和你的關系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
再分享一個表達情緒與表達感受的不同:
孩子看到爸爸每天工作很辛苦,于是拿自己的壓歲錢給爸爸買了一個靠枕,為了讓爸爸在休息的時候舒服一點。爸爸看到孩子給他買的禮物,開心的對孩子說:“孩子,你真懂事,謝謝你。“(這種表達是對孩子的行為評價性的肯定)
如果換一種表達方式會怎樣。
當爸爸看到孩子給他買的禮物,開心的孩子說:“孩子,爸爸拿到這份禮物真的非常開心,爸爸愛你。“(爸爸表達出了自己的感受,他拿到這份禮物非常開心,這也是對孩子的一種肯定)
我們發現第二種表達方式會讓孩子更加的有成就感,因為爸爸在表達自己的感受的過程中,也跟孩子之間產生了一個連接。
人與人之間的也是如此,兩個人之間相處最重要的就是相互的感受。
3、學會表達感受
?
前段時間參與了在兩天的線下家庭成長可里,老師問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的感受是什么。”
當課程中講到開頭說的三個問題時,爸爸媽媽們談到自己表達這三句話的的感受是:煩惱、惱怒、傷心、憤怒。
那孩子聽到這三句話的感受是什么?
通過課程中的情景模擬,從爸爸媽媽的語言中表達出的是:疑惑、抵觸、心煩、傷心、憤怒。
當我們希望孩子去做我們希望他做的某件事時,我們的語言如果是帶有命令式或者控制性,孩子心理上會本能的產生抵觸情緒(成年人也是如此)。可是孩子力量小,需要依偎于你,所以最終還是會屈服,可一旦孩子長大,如果孩子性格比較強硬,那矛盾就將徹底爆發,所以就有了那句大人口中的老話“翅膀硬了是吧……“。如果孩子性格比較軟弱,那孩子就會變得內向。
我們希望孩子變得更好,希望他未來能夠有自己選擇的權力,那我們就需要學會表達感受,禁止讓自己表達情緒。
4、如何學會表達感受
感受沒有好壞對錯之分,感受就是感受。
過去的教育使得我們不停的去評價自己的感受。比如:這個感受是負面的,我要馬上處理,絕不允許這些不好的感受呆在自己身上;這個感受是正面的,我要好好體會它。
感受就是感受,我們只要去覺察它就好了。
(1)避免說“應該“
“孩子,你應該關掉電視去睡覺了!“
“孩子,你應該去寫作業了!“
感受是什么:控制、命令、強迫。
孩子的感受是什么:抵觸、不愿意、憤怒、傷心。
當雙方的話語和感受都帶有一定的攻擊性的時候,任何溝通的方法都是無效的。雖然孩子最終還是會屈服于你的威嚴之下,但是孩子長大以后,就會出現前面說的那種情況:孩子性格強硬就會爆發矛盾,孩子性格軟弱就會變得內向軟弱。
所以,去掉應該這類命令控制性語言,換種表達方式:
“孩子,我們約定的一集結束了,電視是你自己關,還是媽媽幫你關呢?自己關,在你這個年齡,真的很難,你要不要挑戰一下?”(無論孩子怎么選,都是關電視,你要用語言告訴孩子,此刻你應該做這件事了)
如果孩子說再看一會兒,那繼續給孩子選擇:“那是兩分鐘還是三分鐘呢?”?
等待孩子選擇后:”好,三分鐘時間到了之后,你是希望媽媽再提醒你,還是你主動關呢?“
“孩子,如果你有功課需要幫助,我希望你能在九點前找我,我很樂意幫你,但是如果過了晚上九點,我就無能為力了。”(然后堅定的這樣做,與孩子之間建立界限)
(2)學會正向表達自己的感受
避免說“不”和“別”語言。
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當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子在跑的時候,家長可能在后面跟著追,并喊著“你不要跑,你不要跑。”
結果孩子跑得更快了,邊跑還邊咯咯咯笑,你想過這是為什么嗎?
因為對于這個年齡的孩子,他真的就只能聽到一個字,就是跑。
如果我們換一種喊法,說:“你停下來,停下來”。猜猜孩子停下來的可能性大嗎?
答案是:孩子停下來的可能性比之前更大。
很多的家長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你別哭了!”
“你別跑了!”
“你不能打人!”
“你不要亂扔東西!”
等孩子稍微大些了,就變成:
“你別看電視了,聽見沒有!”
“你別玩手機了,聽見沒有!”
“你不要這么磨磨蹭蹭的行不行!”
如果你是孩子,聽到這樣的話,你會有什么感受?我相信絕對會感到不舒服,同時會有被指責而且被控制。
請記住:當孩子感覺不好的時候,他自然不會做好。你想讓他做好,那就讓他的感覺好起來。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父母所有的擔心,都會變成對孩子的詛咒。
所以優秀的父母,一定要學會,從關注負面的行為到關注正向的目標。請用正面的語言、正面的表達代替“不”語言。
覺察自己,你才能看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