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對于職場中致用類讀書來說,書應該是醫生,比如說,你牙疼,去看醫生,你不會想著要拜這個醫生為師,跟他學一身的醫術,你會根據你的癥狀問醫生“醫生,我牙最近疼的厲害,咋整呢?”醫生自會根據他的專業來幫你解決牙疼的問題,碰到疑難雜癥,一個醫生解決不了,那就一群醫生來會診。
? ? ? 讀致用類書籍也是一樣,不對書負責,只對自己的問題負責,遇到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了,就去翻哪本書哪個章節講到了這個問題(當然,前提是書已經在你手上,并且你已經初略的翻過大概內容),作者是怎么解決的,這個方法可以用來解決我的問題嗎?這個方法可以解決我之前遇到的一類型的問題嗎,這個方法有沒有使用前提?目的就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
? ? ? 其實,在當今極速變化的社會我們不缺知識,我們缺的是把知識轉化成能力的能力,在職場中我們要有意識的去鍛煉這種能力,把一個問題的就決方案擴展到一類問題的解決方案,從而構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這對于初入職場的新人來說,尤為重要也尤為艱難。
? ? ? 因為我們更擅長記憶知識而不是應用知識,對此,中國的教育方式難辭其咎,我國小學的教育情況是,學英語,就背單詞,學語文,就要學會歸納中心思想,學數學,背公式,做一些在今后完全用不到的應試題,像是一個游泳池,上面開著水龍頭,下面開著放水管,問多長時間能把游泳池裝滿水?
? ? ? 中學大學情況大致一樣,所有的學習都是為了考試,我們都專注于那些考試題目,專注于考研真題,那些題目在職場在生活當中完全用不上,我覺得這也就是那么人說讀書無用論的起源了,因為我們辛辛苦苦 一路過關斬將,沖到了研究生,找了一份工作,一個月工資還不如那些大學都沒上的同學們,論誰誰都會心里不平衡。
? ? ? 我個人分析原因可能是那些沒有上過大學的人在社會中往往有更多的場合應用他學到的,他在不斷試錯不斷更正,這個過程中其實就是在應用知識的過程,而應試教育的我們卻認為找出那個正確答案更重要,我們也就缺少了能夠應用我們所學的場合和環境。
? ? ? 但是我們在職場當中仍然可以利用一些方法來提升自己的能力,把學了那么多年的真的用在實際工作和生活當中,據說,大部分人只使用了大腦10%的能力,這個說法無從考證,不過有一點倒是真的,大部分人只用了office軟件10%的功能。
? ? ? 我們的大腦更擅長的思考而不是記憶,比記住知識更重要的是盡力去消化和應用你記住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