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過幾篇關于寶寶物品和媽媽物品的使用心得,一算一年多過去了,寶寶已經19個月了,雖然帶孩子是累一天忘一天,但該總結的還是要總結啊!
這期總結一下6個月到1歲半寶寶的用品,因為太久遠的臣妾真心記不住。
一、安全方便類
1、安全座椅
我買的Birtax的雙面騎士。
優點:不僅可以正反向坐,還可以360度旋轉,更可以調節成150度躺的模式。
缺點:不能調節成完全180度平躺模式,建議寶寶能靠著坐了以后選擇這款為佳。
體重為9公斤以內的寶寶反向坐,9公斤以上再正向坐。最高承載重量為18公斤。
重要性不必贅述,在這里我主要想講講寶寶從坐(不自知的坐)到抗拒到坐(自知的坐)的過程。
第一次使用安全座椅是在寶寶5個月時,因回老家需要而乘坐,那時候寶寶對于這個束縛她的東西沒有什么概念,且第一次走長途,所以很快睡著了。因此只能說她那時候的天使表現是不自知罷了,我高興得太早了點。
后來自然乖了一段時間,出門就坐安全座椅,但到了大概八九個月的時候,就開始反抗。那時候她明白了還是坐在大人身上自由舒服,且能夠滾來滾去玩來玩去,于是果斷開啟了小惡魔的模式,車門一開,我們欲送她坐寶座前就開始聲嘶力竭地哭。
我們沒有按照網上的方法逼她就范,也不忍心開啟哭聲免疫的模式,于是就拆卸了安全座椅,誰坐在后排誰抱著,那段時間沒有走長途,一直在市內活動(但并不代表我提倡這么做)。
再后來寶寶過了一歲,能夠聽進去一些用于商量的人類的話,也能夠自己乖乖坐住一會兒(我覺得這個時間點就是她能有點耐心看繪本的時間點,總之就是能乖乖坐住一會兒的時間點),儼然有點大寶寶的風范了,于是我天天給老人洗腦,比如別人家孩子不坐安全座椅差點磕腦袋啦,比如外國已經把兒童乘坐安全座椅寫在法律里面啦,比如孩子馬上要面臨上幼兒園的問題,難道所有人還早晚負責在車上抱她嗎,等等,最后我們決定試一試,于是果斷安裝了座椅。
上車前要特別開心地對寶寶說:“今天坐自己的椅子上?!薄皩殞氄姘簦约鹤??!薄皩殞氉约鹤嚕謰屢沧约鹤?。”等等,要讓她覺得有單獨的座椅是件很自豪的事情,而不是束縛她活動的負擔。
其次要準備一些玩具、繪本和零食,再進行洗腦:“坐在自己的座椅上,咱們看書?!薄白谧约旱淖紊?,咱們玩小狗。”“坐在自己的座椅上,然后喝個酸奶。”在潛意識里讓寶寶把“坐座椅”和“講故事”、“玩玩具”、“吃好吃的”等毫無關聯的事情聯系起來,從而形成坐在座椅上也可以完成很多有趣的事情的心理暗示(還用學心理學?生個娃無師自通?。?/p>
我家寶寶在車上比較喜歡看書,坐在后排的大人給她講解,就能分散注意力,從而慢慢適應坐座椅。
最后,不要強迫,不要強迫,不要強迫,強調三遍。
如果寶寶總體上表現得很好,我們就允許她有一點點小情緒,可以在不耐煩的時候適當抱下來,也可以先抱著坐一會兒車再放在安全座椅上。我不贊成某些專業的做法,我覺得人都不是圣人,大人坐久車還不耐煩,更何況一個天性活潑的孩子?
我家寶寶往往是去程時候乖乖坐座椅,返程時由于沒玩夠等原因,會不想上車,這個時候讓她坐座椅,只會適得其反。所以,返程時候一般先抱上車,解餓解渴之后才放在座椅上。當然,這些得有姥姥來引導,如果只有我自己在后排,孩子肯定會仗著媽媽在而變本加厲地展示小惡魔的本領。
以前沒孩子的時候,我總是想當然,覺得只要大人引導地足夠科學足夠好,孩子就會按照大人的想象來上演美好的童話故事,等輪到自己的時候,方才發現,大多數時候,任何因為所以科學道理都是徒勞的,孩子有其發展規律和自我意識,絕對不能強求。因此,對于有些“怎么可以這樣”“這樣不行”“這樣不對”的聲音,我只能微微一笑:“等你生了人,咱再討論人生?!?/p>
2、兒童餐椅
購買兒童餐椅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前面的小桌子能自由拆卸。因為寶寶尚小的時候需要大人喂飯,桌子拆下來比較方便。會用勺子以后就安上桌子,自己吃飯。
第二,高度可以自由調節。不久寶寶就不愿意受拘束了,調節成較低檔位他可以自由爬上爬下。
第三,四個椅角都有剎車閥,用腳一踩都就能穩固。如果說前兩點更多是起錦上添花的作用,那么這點則是兒童餐椅能夠存在的理由,對于安全的意義自然不用贅述!
至于其他的功能,比如可以調節成平躺模式方便睡覺啦,比如有音樂功能啦,個人覺得沒有什么卵用,比較雞肋,意義不大。
品牌嘛,根據你最看重的功能和外觀自己選擇即可,個人認為說到底就是個餐椅,啥也差不離。
3、防撞條與防撞桌角
個人覺得還是有用的,我家的家具棱角都比較分明,防撞條和防撞桌角幫了大忙。浴室柜、鞋柜如有把手,一定要粘,因為把手也是危險地帶。
買過貴的,也買過便宜的,覺得大同小異,不就是一堆泡沫再利用么,選擇無味的就好。
4、嬰兒車
愛貝麗的高景觀推車,6個月以前可以平躺,6個月以后可以坐,輪子是實心免充氣輪,且前輪有三個速度檔位可以調節。座椅可以正反向安裝。也可以一鍵收車放在后備箱里。凡是高景觀推車就比較沉,20斤左右,住電梯房可以忽略,如果是步梯房就要考慮這個問題。
此外還有一個傘車,6斤左右,小巧輕便,尤其逛商場上下滾梯比較方便,不過我們的一切設想都因寶寶的“不坐”而破滅了。
5、三輪腳踏車
smart trike的嘉年華那款,操控靈活,前輪可以180度轉換,即寶寶不會蹬時候可以調節成“媽媽模式”方便家長控制,就像推超市購物車一樣;寶寶會蹬了以后就調節成“寶寶模式”自己操控方向騎。而且中間的腳踏板可以折疊,前置踏板可以鎖死,不會打到寶寶的腳。寶寶完全可以自己騎以后,大人的手推桿就可以拆卸了。當然了,我買它的主要原因還是看著它顏值高。
6、電動車
家里有個電動小摩托,但是還沒用。
二、玩具類
1、輔助走路類
這部分我其實沒有太多發言權,因為我的寶寶在學走路階段基本靠人扶,沒有用過能把寶寶內置進去的學步車,手推車她也不是很感興趣,基本沒有推過。
能把寶寶內置進去的學步車,有些專家說容易髖關節變形,有些專家說寶寶把握不了車速反而會連人帶車摔倒,有些專家說其實不礙事。我沒有用過,所以不予評論。
朋友送了澳貝的手推車,有三個檔可以調節速度,只是我家寶寶專注于音樂功能,沒有發揮出其真正作用。
市面上暢銷的還有費雪的手推車,皮皮狗的造型也很吸睛。
寶寶學會走路后給她買了royal的超市購物車,也是基本當擺設了。
這部分實在沒啥經驗,略過。
2、益智類
我家寶寶喜歡玩的有:
(1)六面體玩具
六個面有不同的生活場景:如摁門鈴拿鑰匙開門,洗手,漢堡醬,遙控器等,聲光功能一體的,寶寶現在有時也玩。
(2)拍拍鼓、音樂學習屋、聲光球、會發聲的娃娃
這類都大同小異,拍拍鼓,顧名思義,一拍就像打鼓一樣,有好幾種模式可以選擇,只打鼓、全音樂、音樂轉換等。比較普遍的就是澳貝的拍拍鼓,聲光球是別人送的,牌子忘了,有中英文兩種模式,球上不同的小動物和按鈕可以播放中英文單詞讀音和音樂。喜兒娃娃也是別人送的,能實時錄音,也能唱歌,身體還能擺動,但寶寶的樂趣在于揪扯娃娃的頭發。
音樂學習屋是同學送的費雪皮皮雙語學習小屋,寶寶從六個月一直玩到現在,主要是中英文的歌曲和游戲模式,每個小部件和小按鈕都有相應的發聲發光功能。
(3)積木類
軟體積木買的hape,可拼插的積木買的 ? ? ? royal,此外還有樂高,但寶寶還不太會玩,所以只能說囤貨和瞎玩,等寶寶再大些會感興趣,這段也略過。
(4)球類
寶寶總是對圓圓的能滾動的東西感興趣,我買的是費雪的搖鈴球和拍拍球,材質我不太懂,反正比較厚又有彈性,不容易破裂。
(5)玩偶類
最耳熟能詳的就是jellycat的邦尼兔系列了,雖然小貴,但是不掉毛,可以機洗。寶寶一直比較喜歡。
此外就是買她喜歡的小動物,比如hello kitty啦,小狗啦,小黃人啦,個人覺得玩偶類的盡量少買,一是毛絨玩具極易藏污納垢,還增加過敏風險;二是即便是光滑布面的玩偶,輕輕一拍也滿是灰塵,不太衛生。塑料玩具可以天天擦,毛絨玩具總不能天天洗吧。
3、早教類
目前一直能用下去的就是火火兔早教機和易讀寶點讀筆。
個人認為寶寶在這個階段還是以解悶為主,并不指望她學到什么東西,而起對于先進的電子產品,我一直持保留態度。雖然電子科技帶來巨大的便利,但現在隨便一個玩具就可以讀故事唱歌曲,雖然大多數時候孩子玩自己的,早教機就充當背景音樂的功能,但孩子的大腦思維空間已不知不覺被占據,沒有靜下來思考和讓大腦放空抽離留白的空當。而且對于機械化的毫無感情的機器聲,我還是更認同人聲,雖然存在發音不準甚至普通話不準的問題,但人聲有感情,也能讓大腦喘息。此外,電子玩具類由于太過智能和便捷,并不能引發孩子的思考和探索欲,因為操作都是現成的,不用過腦子,摁按鈕就可以了,通俗的講就是容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p>
個人認為孩子使用電子產品要適度,嬰童時期不應該被冷冰冰的機器發音占據,更多應該到自然中去,聆聽雨滴打在樹葉上的聲音,為一只企圖捉住小鳥而奮力奔跑跳躍的小狗吶喊,望著天邊的火燒云問媽媽云彩為什么是紅色的,聽到穿破云層的轟鳴聲而仰起頭尋找大飛機。
這兩種早教產品在功能上各有利弊,由于我買它的初衷也不是為了早教,所以這里不予評論,
三、日用品類
1、餐具類
碗:麥肯齊的吸盤碗,可以吸在桌子上,寶寶會用勺子后比較方便,不容易打翻,但是不耐高溫,剛出鍋的輔食要涼一些以后才能倒入。
勺:寶寶在不會使用勺子的時候,大人使用的是麥肯齊的軟頭勺喂飯,但不耐高溫,勺柄也較長,所以寶寶會自己吃飯后,我們就更換了貝親的訓練勺,特點是短柄且有弧度,因為寶寶的手不容易靈活調整方向,貝親的訓練勺有彎頭和彎柄的設計,與寶寶獨特的握勺吃飯角度剛好一致。
杯:寶寶小月齡時用nuby的吸管杯喝水,注意也是不耐高溫哦,外出時用膳魔師的保溫吸管杯。隨著月齡的增長,寶寶可以獨立使用杯子,就換成了不銹鋼的帶把的杯子,品牌忘記了,我買的那種是杯身配有可拆卸的硅膠套,雖然不銹鋼的杯子是防摔的,但聲音太大對樓下影響不好,寶寶拿不穩杯子的時候,或者喜歡摔東西的階段就可以套上,摔在地上沒有聲音。
圍兜:用過nuby的硅膠圍兜,優點防水且是用完一洗就干凈,不用晾,擦干就可以;缺點是有點硌孩子的脖子,比較不是那么軟啦。后來朋友送了宜家的圍兜,個人覺得更加適合寶寶,因為就是布面加上一層防水材料,很柔軟,出門攜帶也不占空間,可以折疊,缺點就是洗完需要晾干。
2、個人護理類
紙巾:基本就是“碰到什么買什么”,個人覺得啥也差不多,目前用的比較久的是心相印的兒童紙巾。
濕巾:愛得利。用慣了就一直用,之前也用過貝親、康貝、NUK等,主要它經常推出小包裝,外出攜帶方便。
肥皂及洗衣液:保寧。
毛巾及浴巾:個人覺得柔軟就好,棉加竹纖維就不錯。
牙刷:1歲前用的紗布牙刷,一次一個。1歲后用的MDB的360度乳牙訓練刷,個人覺得刷頭360度比較方便,而且刷毛細密,軟度適中。只是給寶寶刷牙是個技術活,因為寶寶肯定喜歡咬牙刷并且吸水,不肯好好配合的。
牙膏暫時沒用,因為寶寶還沒有往外吐的意識,
洗護用品:洗頭洗澡用的澳洲的GAIA的洗發沐浴二合一,身體乳也是同牌的,我覺得無淚配方做的不錯,而且GAIA主打的理念就是有機且無皂基,也沒有什么味道,至少表面上看是比較放心的。香皂用的貝親。
護膚類:平時擦臉用艾維諾的燕麥保濕潤膚霜,輕微濕疹也能緩解,防曬用貝親的15倍防曬霜。
驅蚊液:日本的VAPE,6個月以上寶寶適用,但盡量避免直接噴皮膚,最好噴在衣服上。優點是瓶頸處有一個白色扳手,將扳手旋轉至瓶頸的OPEN處才能噴出噴霧,安全系數高。
洗澡伴侶: 姑姑給買的小鱷魚玩偶,牌子忘記了,香皂或者沐浴露可以通過鱷魚的嘴放進鱷魚肚子里,搓身體就會出來泡泡。不過這個功能寶寶基本沒用,她一般就單純地在水里玩玩鱷魚。
大致就這些了。改天再總結總結輔食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