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是一個叫石田裕輔的日本人在90年代寫的一本書,它記錄了自己騎行世界的見聞,追求和實現自己環游地球的理想。
? ? 一
? ? 書中記錄的是作者騎行世界的見聞,原本是一件很轟轟烈烈的事情,而細讀起來,作者寫的文字卻趨于平靜。于是我常想自己在遇到比較困難的事情的時候,保持平靜的心態是不是會更好。想起今年六月從我之前住的地方去火車站,騎著自行車帶上幾乎全部的家當,到了火車站的時候,一個旅人說我如此轟轟烈烈的行頭,應該留下紀念。而我覺得不然,只是生活需要。如果覺得那是轟轟烈烈的事情,做起來多少有心理上的畏懼和不安。如果覺得這件事情是很平淡的事兒,做起來就應該是簡單的,輕松的。
? ? 二
? ? 作者決定出發前身體一直很差,還擔心自己會死掉。其實做了之后反而情況不是那么差。聯想自己,在將近畢業時候,第一天室友說去環島,第二天我就決然辭了實習的工作,租來了自行車和裝備,第三天的早上就一起出發。不知道哪里來的動力。只覺得就這樣做。出發前我也擔心這么熱的天,能不能騎下去;自己沒有騎行過,會不會堅持不下來;會消耗多少錢……很多擔心。后來發現只要出發了,這一切都不是問題了。問題是自己還要走多遠。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做事情之前總是各種擔心憂慮,其實只需要自己去做。
? ? 三
?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古人把“行萬里路”看的很重。“行萬里路”也成了古時不少文人志士的追求。如孔子周游列國;李白酒納山水;蘇軾黃州惠州儋州……作者雖不如中國古代文豪那樣的盛產,但通過自己的旅行表達出的閱歷和景象卻也塑造了自己完整的精神層面。然今人也行了,甚至多于萬里的路。除了錢的增長,其他增長卻顯得微乎其微。古人在行萬里路中升華自己的精神,今人在萬里路中鼓起自己的腰包。
? ? 四
? ? 我是喜歡“動”的人,在“動”的過程中會發現不一樣的東西,新的東西,有趣的東西。《不去會死》給我的共鳴:只要出去走走,就一定會發現意外的發現。在自己的周圍走走后,向更遠的地方走走;在自己的國家走走后,向其他國家走走;在自己的世界走走后,向其他人的世界學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