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廣總督張之洞為什么被稱為“香帥”?有什么說法?》一文中,我們曾提到:中法戰爭期間,“香帥”張之洞向朝廷奏請調前任廣西提督、時年70歲的老將馮子材出山對抗法軍,并取得鎮南關大捷。
那么,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這位70歲高齡復出,卻將法國人打得落花流水、丟盔棄甲的晚清名將——馮子材。
馮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晚清抗法名將、民族英雄,字南干、號萃亭,廣東欽州沙尾村(今屬廣西欽州沙尾村)人。
馮子材原本是孤兒出身,年輕時曾四處流浪,為求生存從15歲(這一年,與馮子材相依為命的祖母去世)開始習武,練就了一身好武藝。由于身手不錯,馮子材經常通過給人放木排、做保鏢混口飯吃。
如果沒有什么特別的事兒發生,馮子材以后很有可能會發展成一個押鏢的鏢頭。但是,31歲時卻發生了一個小插曲,而這個小插曲也徹底改變了馮子材的人生軌跡。
那一年,剛過而立之年的馮子材與友人外出做生意,可惜在靈山縣境內卻被反清勢力——天地會劉八部劫持。死里逃生后的馮子材對天地會勢力深惡痛絕,當即決心投身行伍、誓要與天地會勢力不共戴天、勢不兩立。
起初,馮子材投奔了一個名叫黃汝諧的團總(地主武裝團防的頭目),在他手下充當勇目(臨時招募的兵士),協助他圍剿當地的農民起義軍。但是,馮子材慢慢發現黃汝諧經常貪功吞賞,覺得在他手下很難有出頭之日,于是萌生退意。
馮子材多方打聽,得知時任廉州知府郭椿壽為人不錯。于是,馮子材決定率眾改投郭椿壽。投奔郭椿壽后,馮子材及其部下在鎮壓天地會、圍攻廉州的戰斗中大顯身手。
但是,讓人沒想到的是,當時坐鎮靈山縣城督剿的知府郭椿壽卻因城破嚇得易服逃跑而被撤職。由此可見,當時靈山縣的天地會勢力還是比較強大的。但是,這個細節也更加凸顯了馮子材的勇敢和決絕。
后來,作戰勇敢的馮子材多次在圍剿天地會勢力和農民起義軍的戰斗中立功,并因功榮獲八品頂戴,為日后升遷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咸豐元年(1851年)5月,馮子材奉命率“常勝”勇營鎮壓粵桂邊界農民起義軍。因功勛突出,馮子材被提拔為“千總”(正六品武官)。后來,馮子材又隨廣西提督向榮,太平天國叛將、江南大營次帥張國梁鎮壓太平軍起義。
在圍困天京太平軍的戰斗中,馮子材屢次率部擊退太平軍的沖鋒,并且成功摧毀了太平軍在天京城北修筑的柵欄營壘。如此替清廷賣命的馮子材自然深得上司的器重,因此,幾年之內就晉升為總兵,受提督統轄。
但是,太平軍戰力太強。后期,馮子材部隊不僅不能取勝,而且還屢戰屢敗。幸運的是,馮子材的部隊并沒有被完全消滅。
1862年2月,負責督辦江北軍務、駐防揚州的江寧將軍都興阿與馮子材不和,請求將馮子材外調。但是,清廷沒有應允,馮子材仍留鎮江歸曾國藩轄制。
之后,馮子材率領3000孤軍守御鎮江。當時,太平軍的主力部隊并不在鎮江,也無心在鎮江投入過多兵力;曾國藩也不打算重要馮子材,所以沒有派他與太平軍主力部隊作戰。因此,馮子材的部隊雖然也時不時與太平軍小部隊交手,但打的都是小仗,而馮子材也基本處于觀戰狀態。
1864年7月,天京陷落,清廷論功行賞,馮子材也被賞賜了一件黃馬褂,并因功賜封騎都尉世職(正四品)。
清廷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之后,馮子材的人生似乎贏來了一個轉折點——之前面對太平軍屢戰屢敗的馮子材漸漸地變得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從1865年起,馮子材連續18年擔任廣西提督,為清廷剿滅、翦除了各地反清隊伍。此外,馮子材還3次率兵赴越南追剿入越的反清隊伍,并大獲全勝、連戰連捷。
當然,馮子材這輩子打得最揚眉吐氣的一仗就是鎮南關大捷。
當時,中法戰爭爆發,但清軍在越南戰場上節節敗退,法軍乘勝北上。在邊關頻頻告急的時候,已經辭官賦閑在家、年近70歲的老將馮子材受時任廣西巡撫兼關外軍務督辦潘鼎新所托,負責督辦高、廉、雷、瓊4府25州縣團練。
馮子材于是把團練總部設在自己家中,并將招募到的兵員改編成10營“萃軍”(取其大號“萃亭”之義),自己則被人稱為“萃帥”。之后,“萃帥”馮子材奉命率“萃軍”從欽州開拔,奔赴抗法前線。當馮子材的部隊到達上思后,又繼續招募了8營新兵,組成了一支9000人的部隊劍指鎮南關。
雖然此時的馮子材已年近70歲,但是他的矯健身姿卻是一般的年輕人難以望其項背的。最終,曾被李鴻章戲謔為“四不能戰”(年老體衰,力不從心,不能戰,一也;腹中無墨,胸無韜略,不能戰,二也;兵械簡陋,殺傷力弱,不能戰,三也;萃軍狼兵,戰法過時,不能戰,四也)的老將馮子材率領這支廣西狼兵把法國人打得落花流水、毫無還手之力,扭轉了整個中法戰爭的戰局,取得了鎮南關大捷。
不僅如此,這場戰爭還重創了法軍司令尼格里,擊斃了74名法軍,甚至直接導致法國茹費理內閣垮臺。
因此,鎮南關大捷不僅成為了馮子材一生當中最揚眉吐氣的一戰,也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反抗帝國主義列強的經典一戰。
2017年8月4日,劉佩琦、曹云金主演的電影《龍之戰》上映。雖然這部電影評分不高,但卻是為數不多的專門講述馮子材將軍人生故事的影視劇作品。
這部電影重現了馮子材當年取得鎮南關大捷的壯舉,演繹了一個“但使南疆萃帥在,不教法夷度鎮南”的熱血故事。在電影當中,“萃軍”旗幟上的“萃”字清晰可見,馮子材將軍的那句“廣西狼兵雄冠天下,靠的是同心協力,決死相拼!”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然而,老將馮子材率領廣西狼兵拼死換來的這次難得的勝利成果卻被一心求和的清廷葬送了,導致這場中國本已取勝的中法戰爭最終以“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告終。
在英國人的調停下,清廷和法國于1885年6月9日正式簽訂《中法新約》。該條約承認了法國和越南簽訂的《第二次順化條約》,否定了中國對越南的宗主權,改由法國全權管理越南,越南從此成為了法國的殖民地,不再是中國的藩屬國。
原本,這場中法戰爭就是清廷為了阻止法國取代中國成為越南的保護國而爆發的。但是,打到最后,當馮子材率領萃軍把法國人打得丟盔棄甲的時候,慈禧、李鴻章竟像失憶一般、抽風了一樣執意求和!可悲!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