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杜克大學的心理學家愛德華瓊斯做過一個“面試時先講優點還是先講缺點”的實驗。他事先做了兩份錄音,內容是模擬一位面試者介紹自己的優勢,但其中特別安排了一段作弊被抓的負面內容。不同的是,一份錄音把這段丑聞放在前面,一份放在最后面。
瓊斯教授邀請眾多參與者聽這段錄音后,用打分的方式評估自己對這位面試者的接受程度。結果表明,一開始說出自己作弊被抓的負面內容,比到最后才說出,更讓人們容易接受這位面試者。
心理學家是這么分析這個結果的:以人腦的能力,我們只能對一個人進行大概的印象評價,而不能對優缺點做出精準的分析。
壞消息通過自己的口第一時間說出來,是在降低對方的預期,更容易建立“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的認知。如果前面BalaBala說了一堆優勢,最后吞吞吐吐地說出缺點,或者干脆是被逼問出一個缺點,更容易給人文過飾非的印象。
大部分時候,人是情緒主義者,他們更在乎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而不是你到底做了什么。這與其說是人腦的缺陷,不如說是人腦為了高效率運作而對信息的取舍之道。
2
這個“降低預期”的心理研究結果被廣泛應用在政治競選活動中。一開始,競選團隊總是要反復討論該政治家有哪些可能會被拿出來炒作的負面新聞,再通過某些方式先釋放出來,而不是臨近投票日,才被對手爆出來。
這個策略也會被競選對手反向運用——提升預期策略。
《紙牌屋》第四季中,安德伍德在總統連任的競選中,遇到恐怖份子劫持人質事件,因為他的競選對手康威表現強硬,民眾呼聲很高。安德伍德順水推舟,盛贊康威的能力,并邀請他參加與恐怖份子談判。
他用這個策略把競選對手綁在自己設定的主題上,并提升民眾對他的預期,如果談判成功就在情理之中,如果不成功民眾就會對他失望,以此減輕對選情的沖擊。
同樣,如果你做了一件不利于公司的事,千萬別有僥幸心理,第一時間把這個壞消息親自告訴老板,以防止他從別人口中得知這個事情,你至少可以證明你是個誠實的人。
在你千萬百計想減輕責任時,別人反而強調你的責任;在你主動承擔責任時,別人卻在想,也許錯不在你——人就是這么奇怪。
3
“讓自己成為壞消息的傳播者”,這不僅僅是一種溝通策略。我們更喜歡的“先講優點,再講缺點”,其實是一種“自我說服”的心態。
有人買入一支股票之后,常常會選擇性失明,只對利多的消息感興趣,對于風險視而不見,甚至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不停在低位盲目補倉。據統計,80%的股票重大投資虧損都是由此而來。
有人做出了一個方案的初稿后,越看越喜歡,而無視其中的邏輯漏洞,“看不到”方案脫離市場的一面。還有些人意識到其中的問題之后,反正用更多的錯誤去掩飾其中的問題。
心理學家稱之為“驗證性偏見”——我們喜歡設想自已正在做的事情是正確,再去尋找有利的證據。
所以,我們喜歡先講優點,把缺點藏到最后,一筆帶過,是希望別人忽略這一點。實在忽略不了,我們又希望自己成為壞消息的受害者——遲到是因為交通堵塞,沒有拿下客戶是因為沒有給回扣,項目不成功是因為其他部門不配合,等等。
“讓自己成為壞消息的傳播者”,它更積極的含義是提前發現我們思維的漏洞,防止“驗證性偏見”,養成“吾日三省吾身”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