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時適景做最合適的事情
在上《世界現代設計史》的時候,看到眾多設計師無論在人生的道路上還是設計創作的過程中,都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與之比較,覺得自己的信念還不夠堅定,或者在處理事情及時間精力分配上還是很迷茫。覺得自己需要一個理論支撐,用來指導行動。
縱觀眾多設計師,他們都有一兩個理論指導者,莫里斯與拉斯金的思想一脈相承,弗蘭克 賴特曾經在沙利文的工作室學習,受沙利文的影響最深。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弗蘭克 賴特和密斯 凡德羅。
很欣賞弗蘭克 賴特的勞埃德瓊斯風車塔,菱形與多邊形結合,各層樓板作空筒的剛性支撐共同體現著抵抗橫向壓力的作用,體現賴特不滿足既有形式,努力從原理出發取得建筑構思的靈感,他提出“有機建筑”的理論,并完成了“流水別墅”這件驚人之作。
密斯 凡德羅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則,少而精才是核心,為了完成自己的建筑理想,他研究并發明了茶色玻璃。他的作品追求極致的精簡,但內涵豐富,就像中國古代詩詞,幾個字詞的奇妙組合就可以讓人回味無窮。他們同樣是下了“字字推敲”的功夫。
適時適景做最合適的事情,就像是上課時把精力放在課上,做某一件事就專注于一件事。
一門課程把一門知識分成很多節去講述,是因為這個課程的知識量不能靠一節課就能全部講完,而即便是分成的一小節,老師都必須按照課程時間去刪減很多內容,老師滔滔不絕的去講述分析這些內容,一節課本身就沒有多少時間。我們需要接觸大量的知識的同時,另一方面需要結合自己既有的知識體系去分析,專注于這門課,可以跟著老師的分析去思考,這才是在課上最高效的獲取知識的方法。每一節都是前一節的鋪墊。在這個例子上,結合分析寫總結的必要性。
這里把聽課人群分成三類
第 1 類是聽一點吸收一點的
第 2 類是認真聽,老師給多少記多少
第 3 類是聽了融入自己的思考的
顯然第 3 類人獲取的知識總量最多
![知識隨著時間流逝會變少]](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3422723-98e17f7b17d16331.pn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為了通過考試,知識會在一段時間內急劇增長,但隨后會隨著時間流逝以及學習其他知識,這些知識會慢慢忘記(用進廢退可解釋)
由于經過了分類,易于尋找,使用起來更加方便,增加了運用知識的頻率和概率。
運用知識后,又加深了記憶思考,可補充新的案例,進一步充實知識儲備,形成一個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