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gestalt”--格式塔
今天主要分享一下交互設計原則里比較有意思的一個詞兒--格式塔,格式塔是啥呢?從事設計或與設計相關的人基本都聽過這個詞兒,這個詞兒源于德國,后來在美國發(fā)展起來,是“gestalt”翻譯過來的,是整體、完型的意思。
20世紀初,奧地利及德國的心理學家創(chuàng)立了格式塔理論(Gestalt),它強調(diào)經(jīng)驗和行為的整體性,反對當時流行的構(gòu)造主義元素學說和行為主義"刺激-反應"公式,認為整體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識不等于感覺元素的集合,行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環(huán)。通俗地說格式塔就是知覺的最終結(jié)果。是我們在心不在焉與沒有引入反思的現(xiàn)象學狀態(tài)時的知覺。
理論包括:
1. 接近原則: 距離相近的各部分趨于組成整體。
2. 相似原則: 在某一方面相似的各部分趨于組成整體。
3. 閉合原則: 彼此相屬、構(gòu)成封閉實體的各部分趨于組成整體。
4. 簡單原則: 具有對稱、規(guī)則、平滑的簡單圖形特征的各部分趨于組成整體。
5.圖形-背景原則:要么是圖形,要么是背景。
接近原則:
頁面被豎線分了幾個部分,但是看上去還是一個整體,接近原則被廣泛應用于頁面內(nèi)容的組織、分組等的設計中,對于引導用戶的視覺流及方便用戶對界面的解讀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分割留下間隙,會給用戶的視覺以秩序、合理的視覺感受。如圖:
相似原則:
相似原則和接近原則很相似,但是他們確實是不同的兩個概念。接近原則是部分類似的接近到一起,說白了就是有間隙的,而相似原則可以認為沒有間隙,只是從形狀顏色等等劃分,使得用戶認為相同屬性的元素歸類為一組。如圖:網(wǎng)易視頻的一個截圖,畫紅框的部分自然就歸為一組了,他們有相似的外形,用戶一眼就能區(qū)分的開。
閉合原則:
在我理解就是自動補全,人們習慣性的以圓形作為整體來識別,追求個圓滿,連看電視劇都喜歡以大團圓收尾。閉合原則也叫完形原則,用戶會根據(jù)整體將缺少的部分自動補全,如圖:下圖中第一個圖就是利用了閉合原則,用戶視覺上就很舒服、透氣,第二個就沒有應用,看起來要憋死了,而且看起來分家了,不是一個整體了。格式塔反對構(gòu)造主義,強調(diào)的是整體性。
簡單原則:
簡單原則也叫連續(xù)原則,最有代表性的就是IBM的大logo,有相同高度的線組合成三個字母,雖然分隔開,但是看起來還是個整體,這種現(xiàn)象其實也可以用接近法則來解釋。在一系列的元素(如線條)中,用戶傾向于把接近的元素歸納為一個整體,下圖是一個IBM的希伯來語版本,雖然看不懂那顯示的是個啥,但是起碼從線條的長短可以很明白的看清楚圖形的走勢,如圖:
圖形-背景原則:
·穩(wěn)定型— 圓形是圖像,空間是背景。
·可逆型—空間與背景可以相互轉(zhuǎn)換,整個頁面顯得十分有靈動之感。
·模糊型— 圖片與背景的界限模糊不清,觀看者需要自行解釋空間與背景的關系。
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