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時間荏苒而過,轉眼就來到了2017,沒有一點點防備,仿佛去年的煙火仍未散干凈,鐘表的時針卻已經不知轉了多少圈,我們被時間拖著往前走,不管我們愿不愿意,我們的青春在一點一滴地逝去,我們眼睜睜地看著青春逝去,卻又無能為力,除了內心的哀嘆與朋友圈里的煽情的文字以外,我們別無他法。
? ? ?我不得不承認,我已經23了,大學本科三年級在讀。
? ? ?再也沒有小時候那種對于過年的渴望,一大桌子的雞鴨魚肉,左手右手各一只雞腿,滿嘴都是油還是毫無顧忌地喝下一大口雪碧,肚子里產生的二氧化碳翻江倒海,身體像熱氣球一般仿佛要上天……
? ? ?再也沒有小時候那種對于過年的期待,一大群臉蛋紅撲撲的孩子,認識的不認識的,撿到一個尚未爆炸的鞭炮便如獲至寶,下雪的年份,偷偷把一團雪塞到別人的脖子里,凍得他上躥下跳,鄰居大娘罵罵咧咧一陣接著一陣……
? ? ?再也沒有小時候那種對于過年的欣喜,年初一至年初七挨家挨戶地走親訪友,臨別之時總能收到親戚家的壓歲錢,紅的綠的,呼出一口氣,放到耳畔能聽見聲響,雖然每次都會被我媽偷偷收走,但心里也是非常窮開心……
? ? ?現如今,我們都長大了,美味佳肴見得多了,一起玩過得小伙伴卻不記得了,除了很親密的朋友,其他人也都是朋友圈匆匆而過的陌生人,我能為你做的,也只是點一個贊!
? ? ?農村都空心化了,人都走了,不能走的基本都去世了,以前我常常聽村里的老人們講故事,現如今,只有一陣又一陣的冷風吹,屋子塌了也就塌了,人死了也就埋了。
? ? ? 過年為什么越來越沒有“年味”了?難道是我們的生活不如從前了,還是我們越來越不重視過年了?都不是,除了時代在變,社會在發展,更多的是我們的心態變了,我們對于過年的期待下降,過年的重要性也自然下降,其中原因是紛繁復雜的,既有時代大背景因素,也有個人的心態因素。
? ? 一、社會物質生活水平提高,過年舌尖上的誘惑力下降。
? ?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的社會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盡管貧富差距在不斷拉大是一個嚴峻的事實,但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卻大幅上升,口袋里的紅票子多了,手中的菜籃子也自然滿了,桌上的雞鴨魚肉不局限于過年那個時間段才出現,平常也經常出現在餐桌,由此導致的過年的舌尖上的誘惑力下降,人們不再期待要在過年期間大快朵頤,甚至還會下筷子又欲止,心里擔心過年半月,腰粗一圈。
? ? ?我的母親至今孩清晰記得她兒時過年的場景,一年365天,只有在除夕夜那天晚上才能吃到豬肉,也沒有瘦肉,都是那種白白花花的肥肉,一點骨頭都沒有,因為在那時人們的眼中,一切咬不動咽不下不能下肚的都是無用之物。外婆大年三十把豬肉煮好,幾個瘦猴一般的孩子圍著小火爐轉圈,眼珠子里冒綠光,流下的哈喇子能逆流成河,但即便是這樣,我的外婆也沒有給我母親肉吃,盡管她很疼自己的孩子,最后也只是每個人盛了一碗肉湯喝,泛著油花得肉湯滾燙,我的舅舅耐不住性子端起碗就喝,嘴巴被燙得火紅也不愿張嘴吐出肉湯,至今他嘴角依然有被燙傷的痕跡,如今的人們大都不為吃飽穿暖而發愁,自然也就難以理解期盼過年才能有一件暖衣才能得一頓溫飽的心酸,隨生活水平的提高,過年所被賦予的“穿新衣、吃大餐”的功能也自然下降了。
? ? 二、傳統家族式結構逐漸打破,核心家庭結構趨于穩定。
? ? ?傳統的四世同堂的大家族通常都有幾十口人,乃至上百口人,現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家族式的家庭結構被逐漸打破,核心家庭結構趨于穩定并且越來越成為常態,傳統新年的一大家子歡聚一堂的場景不再重演,祖孫三代能在一起團聚已是難得,過年的團圓的氣氛趨于平淡,熱鬧程度也自然下降,年夜飯后看看春晚,趁著春節親子出游如是而已。
? ? ?我現在依稀記得小時候的場景,全家幾十口人,一齊下筷子的場景都令人汗毛直豎,頓時感覺密集恐懼癥,自從祖父駕鶴西去,如樹倒猢猻散之勢,如今想湊滿一桌人也怕是為難。
? ? ?那種過年表兄弟堂兄弟在一起嬉鬧的場景也一去不復返,過年沒有了小伙伴,對于孩子們來說快樂又何處去尋?即使手中有未開封的鞭炮,也只怕無人共樂。
? ? 三、傳統文化的流失,傳統民俗活動面臨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
?“年”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是維系海內外中華兒女民族認同感與文化歸屬感的精神紐帶。但時至今日,我們很多的傳統文化已經丟失,關于“年獸”的傳說,關于春節的禮儀等等,還有諸如打糍粑、蒸年糕等傳統民俗也愈來愈少。
? ? ?至今過年都仍然要進廟宇入宗祠,馬克思唯物主義自然了然于胸,但沒有如此儀式總感覺“年味”不足,自始至終把如此過年習俗視為“年”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導致的弊端自然也是明顯,小時候跟著大人屁股后頭,聽見鞭炮響起立即捂住耳朵,稍有不慎,新衣服總會破幾個洞。
? ?四、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社會壓力不斷增大。
? ? 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深入推進,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這體現在城市白領階層尤為明顯,民工也越來越卷入成為一部分。
? ? ?每年的春運浪潮一浪比一浪高,過年成為家庭團員的契機,家成為人們朝思暮想的目的地,人們提著大包小包出現在村口,但過年的氣氛剛過,人們又是大包小包村口而去。老家是一個深處大山之中的小山村,偏僻但祥和,落后但和諧,但近些年來也被卷入到城市化的浪潮中,平日里基本上沒有人煙,除了小得走不了的就是老得走不動的,稻田荒蕪了,老房子塌了,村口的大樟樹也枯死了,垂髫耄耋,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 ? 五、互聯網的覆蓋面逐漸普及,拉近了地理距離,拉遠了心理距離。
? ? ?第三次工業革命開展以來,互聯網已經影響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訊工具的普及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斷縮減,人們不必再像古人一般跋山涉水只為見一面,只需手機屏幕輕輕一點便可了事?;ヂ摼W帶來的信息共享引起了信息大爆炸,強烈引起了人們對于信息需求,以至于產生“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我站在你年輕,你卻在玩手機!”的段子。
? ? ? 古代“烽火傳三月,家書抵萬金!”,今天的手機卻可以翻越千山萬水視頻聊天,人與人地理上的距離不再是問題,人與人心理上的距離卻越來越遠,我們現在越來越多人成為“手機控”,離開了手機,生活仿佛窒息!
? ? ?我也曾遇見諸多人,線上我們聊得熱火朝天,線下我們遇見卻招呼都不打,然后,禮貌性在線上再說一句對不起,內心頓時升騰一種想拉黑的沖動。我不知道今晚又會有多少人端著手機按著鼠標跨年,他們是網絡上的話嘮,論壇里的大牛,但透過屏幕,你又看見他們蓬頭垢面,邋里邋遢。放下手機,多陪陪重要的人,不要把過年的帶回家的溫存,都給了無關緊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