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之神”王永慶---從米店小老板到塑膠大王
第二篇:人物傳記摘要:“經營之神”王永慶
臺灣王永慶
王永慶的一生就是臺灣經濟的縮影,他幾乎影響了整個石化行業,從單個企業到集團企業,再到改變臺灣政策,不愧于留下“經營之神”的美譽、貢獻有目共睹。
檔案:
出生地:臺灣新店
生卒年月:1917年1月18日-2008年10月15日
畢業院校:直潭國小
年譜:
1917年1月18日,出生在臺北縣新店,父親是茶農王長庚。
1923年,6歲那年開始讀小學,每天徒步往返20公里。
1932年,15歲的時候被父親送到嘉義的米店當學徒。
1942年,結束賣米的生意,在新店老家購買50畝地成為一位小地主。
1943年,轉向木材生意發展,從中賺取5000萬元舊臺北。
1954年,成立現在的臺塑公司,生產PVC。
1958年,成立“南亞塑料公司”,直接作為臺塑產品的下游加工與銷售。
1978年,臺塑營收業績創下10億美元新記錄。
1978年12月1日,林口長庚醫院開幕,為亞洲地區最大醫院。
1980年,并購美國德州的一家石化公司,臺塑成為全世界最大的PVC工廠。
1983年,成立南亞電路板項目組,首度跨度電子行業。
2000年,臺塑石化公司油品全面上市,成為臺灣第一家民營油品制造業者。
2004年,創辦的明志技術學院改制為明志科技大學。
2006年,成立臺塑企業行政中心,王永慶以90歲高齡正式宣布交棒。
2008年,汶川大地震捐款1億元人民幣。
2008年6月,福布斯公布王永慶身價68億美元。
2008年美國時間10月15日9點38分,在美國過世,享年92歲。
王永慶財富之秘:
1、 勤儉基因是發財的根本。一生中除了自己處處節省,王永慶也要求家人不要大手大腳。當然,在企業管理中,他也把這種節儉萬豪灌輸到每個人的心田,并成為員工的一種自覺。這樣一來,無形當中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提升了公司產品的競爭力。
2、 創業要有智慧與魄力。創業不僅僅是白手起家,但凡成功的企業家總會面臨涉足新的產業,每一次轉型都可謂是一次新的創業。創業就是要開創新局面,因循守舊是大忌。因此,具備一往無前的勇氣與魄力,是成功創業的基本素養,也是創業持之以恒的動力。
3、 企業家要善用“鰱魚效應”。一方面要讓員工具備優惠意識,感受到競爭壓力;同時,領導人要用壓力激發員工的斗志(跟現在華為的任正非類似)。
4、 財善人聚,才聚人散。企業做大了,要財散聚人,時刻注重將“人才”作為重要的商業資源。
5、 用人:(1)勤勞而聰明的人不可重用(這樣的人做管理,自己累死,帶不出優秀團隊);(2)聰明而不勤勞的人可以當主管;(3)不勤勞不聰明的人能用(他們搬運“綠葉”的作用,能夠讓“紅花”更閃亮,但這樣的人不能太多);(4)勤勞不聰明的人不可用(這樣的人只知道蠻干,而不明方向,必然南轅北轍,埋下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