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臺灣著名的企業家,靠賣大米白手起家,成為臺灣首富,在世界化學工業界他居“50強”之列,是臺灣唯一進入“世界企業50強”的企業王,被人尊稱為臺灣的“經營之神”,齊名李嘉誠!
他就是締造了臺灣最大民營企業“臺塑王國”的王永慶。
經營之神的傳奇人生
1、白手起家,16歲開店
1917 年,王永慶出生在臺北縣新店的一個貧苦茶農家中,王家幾代都以種茶為生,那里土地貧瘠只能勉強糊口。
王永慶曾祖父因日子過不下去,只得離鄉背井,漂洋過海到臺灣尋找生路,后來便定居在臺灣省嘉義縣的新店鎮直潭里。
當時,王永慶的父親王長庚整日照看茶園,微薄的收入勉強支撐著一個家庭的正常開銷。
7歲那年,王永慶開始上學,當時連鞋都沒有,書包則是用粗布扎的。每天,他上學前要先挑滿水,放學后則要扛一袋50斤的飼料回家。
9歲那年,父親不幸臥病在床,作為家里的長子,王永慶便開始幫母親分擔生活重擔。
15歲那年,王永慶小學畢業,先到茶園做雜工,后到臺灣南部嘉義縣的一家小米店當了一年學徒。
聰明伶俐的他,除了完成自己送米的本職工作以外,處處留心老板經營米店的竅門,學習做生意的本領。
第二年,王永慶作出人生中第一個重要決定,在嘉義開米店自己當老板,啟動資金則是父親向別人借來的200塊錢。
王永慶的小店開張后就碰到了困難,沒有多少生意,原來是隔壁的日本米店具有競爭優勢,而城里的其他米店又拴住了老顧客。
于是他一家家地走訪附近的居民,不僅挨家挨戶上門推銷自己的大米,而且還免費給居民掏陳米、洗米缸。
可是這樣一天天下來,人不僅累得夠嗆,效果也不太好。
誰會去買一個小商販上門推銷的米呢?可怎樣才能打開銷路呢?王永慶決定從每一粒米上打開突破口。
那時候的臺灣,農民還處在手工作業狀態,由于稻谷收割與加工的技術落后,很多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米里。
人們在做飯之前,都要淘好幾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
王永慶卻從這司空見慣中找到了切入點,他每次賣米前都把米中雜物揀干凈,買主得到實惠,一來二往便成回頭客。
經過王永慶的努力,他的米店的營業額大大超過了同行店家,越來越興旺。據說起初王永慶的米店一天賣米不到12斗,發展到后來一天能賣100多斗。
幾年下來,米店生意越來越火,王永慶籌辦了一家碾米廠,自己買進稻子碾米出售,這樣不但利潤高,而且米的質量也更有保證。
至此,王永慶完成了個人資本的原始積累,而問鼎臺灣首富的帷幕,也就此拉開了。
2、成立臺塑,被稱為“塑膠大王”
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經濟開始發展,建筑業勢頭最好。
王永慶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便抓住時機經營木材生意,結果獲利頗豐,成了當地一個小有名氣的商人。
這時,經營木材業的商家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王永慶看到這一點,便毅然決定退出木材行業。
上世紀50年代初,臺灣急需發展的幾大行業,是紡織、水泥、塑膠等工業。
當時臺灣的化學工業中有地位有影響的企業家是何義,可是何義到國外考察后,認為臺灣的塑膠產品無論如何也競爭不過日本的產品,所以不愿向臺灣的塑膠工業投資。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時年38歲的王永慶接手了這一無人看好的項目。
消息傳出,王永慶的朋友都認為他昏了頭。當地一個有名的化學家,還嘲笑王永慶根本不知道塑膠為何物。
1954年,王永慶和趙廷箴合作,創辦了臺灣第一家塑膠公司“福懋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資本額為新臺幣500萬元,并在高雄市籌建PVC廠。
1957年4月,日產量為四噸的PVC粉工廠開始投入生產,這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小的PVC粉工廠。同時,公司也更名為“臺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塑”)。
半個多世紀后,臺塑集團已成為營收兩萬億、資產近三萬億的全世界第三大石化集團,其經營范圍也從石化擴增到能源、醫療、養生、生技和環保回收事業。
之后,在塑料領域大獲成功的王永慶先后成立了南亞塑料工廠、臺灣化學纖維工業公司等一大批企業。
目前,臺塑集團經營范圍十分廣泛,包括煉油、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纖維、紡織、電子材料、半導體、汽車、發電、機械、運輸、生物科技、教育與醫療事業等。
尤其是在石化工業領域,建立起從原油進口、運輸、冶煉、裂解、加工制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這在臺灣是獨一無二的企業集團。
臺塑集團下轄9個公司、員工總數超過7萬,股東10萬人,資產總額達1.5萬億新臺幣。
王永慶因臺塑、南亞、臺化三大企業,使他在當時臺灣50家大廠商中名列第三,也開始被稱為“塑膠大王”。
再也沒有人敢小看王永慶,連一貫以經營業績傲視世界的日本企業家,也對王永慶衷心欽佩,把他與被稱為日本“經營之神”的松下電器的創始人相比,稱他為臺灣的“經營之神”。
3、積極投身慈善 助學救災
王永慶認為有錢不去做公益,是一種罪過。
捐款方面,王永慶自己是不算賬、也不宣傳的,但有統計稱,他一生為慈善事業總共捐贈了超過155億元新臺幣,是臺灣歷史上捐款行善最多的企業家。
早在1984年,他就向臺灣慈善機構捐贈了1億元新臺幣,創下當時臺灣私人捐贈的最高紀錄。
2004年,王永慶提出在大陸貧困地區興建1萬所明德小學并設獎學金,捐贈金額達40億元人民幣。截至2011年底,已建成4242所學校。
2005年,王永慶在大陸啟動“聽力重建,啟聰行動”項目,為耳聾的貧困殘疾小朋友進行植入手術,并提供相關醫療復建服務。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臺塑集團捐助1億元人民幣,而王永慶以個人名義捐助1億元人民幣,成為當時個人捐助最大的一筆善款。
雖然王永慶十分富有,但他“摳門”的故事卻令人津津樂道。一條毛巾用了27年、牙簽要折斷來使用、一口飯都不能剩……
因為這些“奇葩”事跡,王永慶曾被某知名網站評選為“全球十大‘最摳門’富豪”之首。對于自己的“摳門”事跡,王永慶解釋,“從事企業先要有節儉的精神,這便是根。
4、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2002年,盡管王永慶宣布退休,不再過問集團的具體經營事務,但仍是集團與主要企業的董事長,是臺塑集團幕后的舵手與精神領袖。
2008年10月11日,王永慶在美國視察,因心肺衰竭去世,享年92歲。
15歲創業的他,最后一刻還是努力工作,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就這樣,一代“經營之神”王永慶逝世于美國新澤西州,但是他留給我們的知識和他那輝煌的一生是永不消逝的!
總結
創造不一定就非得轟轟烈烈、驚天動地,把一粒米這樣細小的工作做好同樣也是一種創造。
經營之神崇尚樸素人生觀幾十年來,全球化工行業一直把王永慶尊為“經營之神”,其經營之道更是備受推崇。
辦廠項目,很多臺灣企業家都將王永慶的管理經驗當作最為實用的教科書。
可能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他們一樣攀登上事業的頂峰,但是他們自強不息的精神會激勵我們每個在平凡生活中活著的每個人。
王永慶身上折射的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是通過勤勞簡樸,頑強拼搏而白手起家的一代中國人的杰出代表,為民營企業跨國擴張探索了出路。
王永慶在奔波和操勞中走完了一生,在77年的奮斗中,他不但創立了一個企業王國,而且將賺到的財富回饋兩岸人民,改善了幾千萬人的福祉,是輝煌而偉大的一生。
參考:制造界、李亞,《民營企業創業管理》、馮侖風馬牛、大眾日報·山東政事、華商韜略、礪石商業評論、網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