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分享第262天? 2018.5.28
? ? ? ? ?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你每天都看孩子,但是否真正“看到”孩子呢?
? ? ? 電影《阿凡達》里有個片段,讓我久久無法忘懷,男女主人公在最美的場景下互相說了一句,i see you,我懂你。在我看來這句話是對親密關系最好的詮釋,我看到了你的內心,而不只是你的外在。所有的父母都很愛孩子,他們每天花心思買新玩具,上早教班,去美術館,策劃親子旅游。父母希望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希望孩子看到的更多,了解更多。
? ? ? 于是我們總是那么忙碌,我們盡量抽時間陪伴孩子,盡管這樣,我們好像還是覺得不太了解自己的孩子。為什么他愛戳爸爸的鼻子呢?為什么他總是把飯菜放在頭上呢?為什么他每次都不肯穿鞋出門?是呀,為什么還是有那么多的為什么呢?
? ? ? 如果問你上一次你靜靜地觀察孩子是在什么時候?很多人也許都不記得了,是的,我們每天都忙碌著看孩子,但好久都未真正看到孩子。那么家長該如何觀察孩子呢?今天呢就和大家來分享一下,觀察孩子的兩大原則和方法。
? ? ? ? ? 第一個原則是區(qū)分事實和觀點。說到觀察,很多的父母會說我觀察孩子了呀。有的家長說,女兒玩兒的時候,我就會坐在一旁觀察,我發(fā)現(xiàn)他特別有好奇心。還有個家長說,我常常在早教課上觀察兒子怎么和其他孩子互動,我覺得兒子性格比較敏感內向,從不主動去爭取他想玩兒的玩具。
? ? ? ? 這兩種描述看似是觀察,其實卻是評判,原因在于把事實和觀點混淆了。比如一個人說,我覺得今天好冷,另一個人可能就會反駁說,今天15℃不冷啊。如果第二個人能夠分清,第一個人說的只是自己的觀點,而不是事實,那么就不會進行這樣無謂的爭論了。
? ? ? ? 對于觀察孩子來說,區(qū)分事實和觀點是第一大原則,父母要真正的了解孩子,首先要保證自己觀察到的是事實。上面這兩位媽媽分享的例子當中,她們根本沒有看到孩子,只是在用自己的主觀意識給孩子貼標簽而已。在美國從學前班開始,就會對孩子進行區(qū)分事實和觀點的教育。對于沒有從小接觸過這一類系統(tǒng)訓練的父母來說,在實際操作時,常常會忘記對兩者進行區(qū)分。
? ? ? ? 所以呢,我們可以運用一些小技巧來提醒自己。當你想要陳述事實的時候,可以用我看到,我聽到這樣的話開頭。而你想要表達觀點的時候,可以用,我認為,我覺得,我感到這樣的話開頭。這樣的就可以幫助我們進行鑒別了。
? ? ? ? 那么觀察孩子的第二個原則呢,就是要記錄下來,尋找規(guī)律。
? ? ? ? 一位任職老師曾經(jīng)跟我分享過一個故事,他曾在一個幼兒園做園長。期間呢,有個問題男孩,班主任說他每天都和其他的孩子打架。這看起來是個事實,每天打架,聽上去這個問題真的很嚴重。當時這位任職老師讓這個年輕的班主任給這個男孩做了一個行為記錄日記,記錄下他每天打架的情況。一周之后呢,這個年輕的班主任自己發(fā)現(xiàn)了問題。
? ? ? 他的日記上是這樣寫的,周一杰森和阿曼達因為爭搶托馬斯玩具而打架,周二杰森打了1伊萬,因為伊萬想和他一起玩托馬斯玩具。周三、周四、周五,之后的每天的都出現(xiàn)了同一個關鍵詞,托馬斯玩具,這時班主任才意識到問題出現(xiàn)在哪里。后來他多采購了兩套托馬斯玩具,打架的現(xiàn)象就沒再出現(xiàn)了。
? ? ? ? 這也是父母經(jīng)常犯的錯誤,我們常常高估了自己的記憶,從而導致我們將觀察簡化了。孩子不愛吃飯,孩子不和其他人打招呼,這些的確是觀察,但是這樣的觀察是不到位,不全面的。我們無法從這樣的觀察當中得出結論,并找到應對的方法。所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當你想要了解孩子某個方面的表現(xiàn)時,不妨把這些觀察詳細的記錄下來。之后呢,也會驚訝的發(fā)現(xiàn),原來從這些詳細的觀察當中,就可以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案了。
? ? ? ? ? 最后呢,我們再來談談觀察時的記錄方法,ABC原則,這也是美國幼兒園老師培訓時的知識。那么ABC中的A呢,就是英文單詞中的Antecedent,在這之前發(fā)生了什么?前情是什么。B就是belief,孩子當時在干什么?行為是什么?C那就是Consequence,導致的結果是什么?那么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夠光記錄當時發(fā)生的情況,而且要記錄下前因和后果。當然有時A和C并不一定同時存在,大家呢可以靈活的運用。
? ? ? 舉個例子來告訴大家更好的理解。普通的記錄可能我們只會記錄說,嘟嘟每天吃飯時喜歡把牛奶打翻在地上,ABC記錄呢,就需要這樣來說。嘟嘟每天吃飯時喜歡把牛奶打翻在地上,每當這個時候,媽媽爺爺奶奶都會圍過去。爺爺會把奶瓶撿起來,媽媽和奶奶會在一旁很嚴肅的告訴嘟嘟,不可以這樣。但嘟嘟看上去還挺開心,讓全家人感到很無奈。
? ? ? ? 從普通的記錄里,對于接下來如何解決問題,我們得不到任何的線索。但是從ABC記錄里,我們可能會進行一些假設,比如嘟嘟是不是通過這個方式來尋求關注呢?因為每次他打翻牛奶是全家人都會圍過去。也正因為如此,他看上去還挺開心的。有了這樣的假設后,我們就很容易得到問題的解決方案了。平時呢,家人要多給予多的關注,但當他打翻牛奶時,反而要減少關注。這樣就能打破嘟嘟之前的認識,覺得打翻牛奶,全家人就會圍過來。
? ? ? 以上呢,就是我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觀察孩子的兩個原則和一個方法。說到這兒,可能會有些媽媽問,到底平時應該觀察什么呢?其實觀察什么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有一顆觀察的心和正確的觀察方法,這樣才能真正看到孩子。那些所謂的標準只是外在的希望,我們真正看到孩子的時候,不僅僅是看到孩子的外在,而是能夠透過表象看到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
? ? ? ? 在這里衷心的希望我們所有的家長朋友們和孩子都能夠建立起這樣的連接,能夠和孩子互道一聲,I see you,我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