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葉城二牧場有一條從昆侖山北麓群山中奔流而下的太子河分支,小河的流水不大卻也頗有波浪翻滾之勢。2012年以前,沿著太子河分支經烏夏巴什鎮去往二牧場老場部的路上,大大小小的水磨坊隨處可見。最為有名的百年水磨坊則坐落在太子河畔茂密的樹林中。
每年的7、8月份,百年水磨坊周邊古木參天、碧樹濃蔭、景色迷人。四鄰八鄉的人們,趕著毛驢車、開著三輪車,滿載著玉米和小麥來到這里磨面,甚至遠在七八十公里外的葉城縣人,也專程驅車前來,一是為了磨面、二也權當來郊游。水磨前的小路上排滿了各式的車輛,一直排到了大路上,人們在太子河邊、林蔭中納涼、聊天,耐心地等待著水磨坊細細地研磨,只為吃上水磨碾磨出一口醇香的糧食。有準備的人還帶來了干糧,就地野炊,淘氣的孩子們甚至脫光了衣服,在太子河里嬉戲玩水。清風習習,沁人心脾,解暑消愁。
據說,古老水磨的產生距今至少有2000年的歷史,是人類最早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為人類謀福利的最為古老的生產、生活工具,也是古時最廣泛應用的一種動力裝置。它象征著一種久遠的傳統文化。
古老的百年水磨坊,在悠悠歲月中,見證了鮮活的人生,也見證了歷史的滄桑。小麥、玉米,就這樣在悄無聲息的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碾磨中輕輕流出,流淌著醇厚、甘甜、自然的綠色醇香……
從2012年開始,烏夏巴什鎮開始修建防滲渠,太子河的支流被引入渠中,河水原來流經的地方失去水源斷流,坐落在此上的大大小小的水磨也失去了動力,逐漸被廢棄。取而代之的是機磨、電磨,但是農民們還是愿意吃水磨磨的面。他們認為,水磨磨的面,吃了特別香甜,特別有勁,讓人們吃得有力,吃得年輕,吃得精神。
在二牧場副場長吐地玉素甫的帶領下,我尋訪了水磨的遺跡。從而牧場出發經老場部往太子河行進,途徑烏夏巴什鎮,沿途村落綿延,廢棄的小磨坊破敗不堪,最后,我們來到位于太子河旁的曾經繁華百年的水磨坊。低矮的平房鎖著門,在附近放羊的磨坊主人亞森江看到我們來,很開心地為我們打開門讓我們參觀。狹長空間里的大水磨很是醒目,約20平方米大小建筑的水磨坊,里面是木條(板、塊、框架)和兩塊直徑約1.2米厚實的石雕磨盤組成的簡陋設施??梢韵氲?,當年,在河水的推動下,石雕磨盤像一輛陳舊的牛車,扭動著身軀,滔滔的河水用巨大的力量推動著葉輪,葉輪帶動碾子咀嚼著玉米、高粱、小麥,漸漸的變成了麩皮、面粉......
百年水磨坊的主人,23歲的亞森江是烏夏巴什鎮13村的農民。他告訴我們:因為太子河的存在,從他爺爺那代開始,他們家就守著這座水磨生活,爺爺傳給了父親,父親又傳給了他,他從10歲開始,就和父親一起運轉水磨,守著這條河,他們的心里也就覺得更加的安然與踏實。
亞森江告訴我們:這水磨坊一天一夜能磨出35稱子(稱子:當地民族計重方式、一稱子約8公斤)小麥面或玉米面,村民來磨出一稱子面粉收取0.5元,而且水磨運行基本沒有其它費用,每年從5月到11月,每個月,水磨能為他家帶來300元左右的收入,遇上水情好的年份,幾個月下來家里能增加2000多元的收入,同時還方便了周邊群眾。
2012年以后,亞森江從父輩手中接過來的水磨坊己永遠的沉靜了,像沒有了煙火的古廟,靜靜地佇立在太子河旁,往日的繁華蕩然無存。但亞森江對這水磨的感情依舊,依然留著它不愿意拆除,舍不得丟棄。